从去年炒的特别火的B轮死、C轮死到现在A轮死,现在创投圈的正在面临最
真实的
现状。估值过高、泡沫过大,这基本上都是目前早期
投资的
现状。2015年上半年,随便一个idea估值都会过千万,有些连demo都还没有就直接
投资,当然这一年也无疑是早期
投资的高峰期,但毋庸置疑其中
鱼龙混杂。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股权流通通道,加之早期估值过高,90%的早期
投资项目将因无法拿到后续
融资死去,而这一数字将不会低于85%(已经拿到A轮
融资的80%
企业)。更有数据显示,90%甚至更高比例的
创业公司都会
失败,就算拿到了
投资,51%
创业公司在5年内也会销声匿迹。
创业公司存在的
意义或者
成功的一大前提是是否能
解决用户
真实存在的痛点和需求,但确实不少
创业公司掉入到了伪需求
陷阱。其实判断这个需求是否真的存在的方法有很多,第一个方法就是对比一下你想要做的产品和没有这个产品的时候对大家的
影响有多大,比如减肥午餐,在没有减肥午餐的时候大家每天也是吃的开
开心心的,减肥午餐只是对白领对了一种
选择,而不是说你的产品出来之后,所有人都必须
选择这个套餐的
动力。但是对于ERP
企业管理软件就不一样了,他确实能够实实在在带来办公和
管理上的
效率大幅度
提升,所以他的出现
解决了
企业管理的痛点。
其实这个是
比较核
心的
问题,
创业团队的组建上本来就很不
容易,有一个“415”
原则,
创业团队的最初的人,不要超过四个,
最好是三个。因为超过四个
以后一定会形成帮派。“1”是指必须1股独大,一个人说了算。四个人平均分布话语权,
公司就像一个汽车的四个引擎,分别朝4个
方向走,车还能走动吗?这个大一定是超过50%,另外三个人不超过50%。“5”代表的是凝聚力,
团队彼此之间谁都离不开谁,
离开了
以后,
自己的
价值都会减少。比如五个人在一起,是一个
成熟效应,是5乘5而不是5加5。
这个其实在我几个
创业项目中都出现了,
创业公司希望把产品和服务都做的非常好,给用户
最后的
体验和
感受,但往往这些服务都是
需要很高的
成本来
支撑的,比如我们之前给每一个陪练师傅提供一套定制的箱子、工服、有一天
培训和服务的流程,但是
真正发现其实
成本确实较高,并且师傅每天都要
工作10多个小时,还有
时间顾及这些么。举另外一个例子,我们为外卖的
小龙虾设计了圆形的包装盒子,并且还有4件套(围嘴儿、牙签、手套、湿巾)等等,但是
成本同时也上去了,所以前期做的很多推广活动基本上是在赔
钱。当一个
创业公司产品和服务
质量都非常好的时候,尽管他有极强
市场需求,但是一定要
控制成本,不然
回报率太低,不
赚钱的
创业我认为就是耍流氓。
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对:
如果一个
创业公司已
开始就不把产品和服务
品质当回事,
结果必定是用户不把它
当回事。我和好几个
创业公司的创始人
聊天,得出了几个结论:产品线上线,产品不行运营顶,或者是我们业务
发展太快了,
品质控制跟不上节奏等等。其实做产品一定先维护好
自己的
种子客户,也就是最初使用你产品的那些人,他们会给你最直接的产品
感受。另外,目前产品层出不
穷,你的产品
质量不行,我
相信用户第一次买了绝对不会有第二次,他身边的人估计也不会成为付费用户,所以一定要跟上产品品控。
针对一款产品,用户的需求其实有很多,并且有显性的需求和隐性的需求,有刚性的需求也有非刚性需求,随着
团队大了,
公司病也出来了,
创业过程中的分
心和纷争也多了起来,基本上很难像一
开始创业那会在聚焦用户的需求。随着无法聚焦
真正的用户需求,使用产品的用户就会一点点流失。当产品
失去了他存在的
意义和
价值的时候,他背后的
团队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
不
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诺基亚,层级的
手机巨头,因为没有赶上
市场环境的潮流,
最后被遗弃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实对于每一家
创业公司来说,每一个新发布的产品都会是一个很大的
挑战,
市场环境不断变化,过早或太迟推出一款新的产品/服务,都会产生很大的
影响。尤其是
创业公司本来资金和
资源都不多的情况下,对
市场误判的一个小小的举动,都会导致
公司陷入僵局,
最后失败。比如在5年前推视频直播
肯定是不
合适的,为什么,因为当时宽带、流量各个方面都不允许这个产品的普及,但是现在在线直播应用都已经风生
水起了,这就是时势造
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