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不曾起舞的
日子都是对
生命的
浪费,所以大多数人死在25岁,却一直在75岁才
埋葬。
朋友A是一个
富二代,87年的,
父母做建材
生意。私立高中
毕业以后就没有找
工作,抽着中华开着保时捷纸醉金迷,游手好闲的晃悠了几年,13年的时候娶了个模特,据说也是奉子成婚。
前几天在商场碰见他了,寒暄了几句,聊到他现在的
生活——即使
结婚成家了,也依然是泡吧,飙车,唯一的正经事儿,就是偶尔会客串一下他爸的司机。
我觉得,他“死”了。
毕业那年,在某次饭局上,面带
微笑的和某个叔叔吃了个饭,说了几声谢谢,几句
客气话,然后就堂而皇之的进入了名企得到了一份薪
水不菲却十分清闲的岗位。
我觉得,他也“死”了。
生活单调乏味,没有
目标,这大概算是一种毫无意识,只想着进食的行尸走肉吧。
不过A和B是
幸运的,父辈的
努力让他们可以用
富贵的“死”法,“死”在了
安逸,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没这么
幸运。
25岁的时候,我们大多过着
迷茫的
生活,怀疑
人生又不知所措——
带着这份迷惘,找了一份差不多的
工作勉强糊口,找了一个差不多的
对象凑合过
日子,不再奢求
理想,每天
重复着过往机械的
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死去。
我们中的大多数,“死”在了25岁,死的
糊涂,死的憋屈。
我记得美国一位叫MegJay的临床
心理学家
曾经说过一句话“处在二十几岁的好处同时也是坏处就是:你所做的每个
决定都将
改变你的余生。”
30岁
以后,就不可能再像20岁一样了——就算你什么也不做,不做
任何选择本身也是一种
选择。
不想“死”后懊悔:“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到底在干些什么啊,我当时是咋想的啊!”也许我们就
需要做一些
改变了。
如果你能活到88岁,在11岁之后,你将有11次
机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不管你是稚气未脱,抑或已经白发苍苍,你都有
机会让
自己活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