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为什么我们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之前听过一句话,很火,叫“为什么我们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我想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我自己也问过,之前在分答上请教过一些大牛,但是回答依旧不是自己想要的。可这个问提确确实实存在,有时候也会因此而陷入迷茫。
因为不甘心平凡的过一生,努力的追求改变,于是也加入了狂热学习者的行列。听前人的意见,大量阅读,拼命买书,当听到某某说这一年读了100本书,自己就像打了鸡血似的,我也不能落后。于是一本接一本的看。
后来又听说听分享是更高效更快的学习方式,于是也咬咬牙,把攒下来的零花钱果断投进去,去学习别人是如何成功的,甚至不惜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跨越几千里,只为听那一场分享。
再后来,微信上各种1个多小时的微课火了,便又去各种转发朋友圈报名参加。听着听着就发现貌似有听不完的课,学着学着就感觉为什么越学越迷茫,当看到某某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变得多么多么牛了,又开始在对比中自哀自怜。
真正冷静下来的时候,回头一看,就会很沮丧。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听了那么多道理,却还是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大牛们都说知道没有用,只有真正的行动了,做到了,你才有结果。可是我也知道要去实践,但是為什么每次坚持不了几天就又会被打回原形了。我知道,一定是哪出问题了,到底要从哪些方面去调整?我到底要怎么样做才真正有效果?
带着这样的困惑走了很多弯路,有时候甚至感觉不但没有成长,反而是在倒退,很迷茫,一直在等一个解释,究竟如何才能有效的从知道到做到,有什么具体的策略,而不是喊空口号。
很幸运,最后在《知道做到》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在把这本书反复读了几遍之后,突然就觉得,这本书像是专门解决自己困惑的一场演讲。
书中开篇就提到了这个很普遍的现象,大多数人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演讲,参加了很多研讨会。但是在听完之后很快就忘记了,并不能转化成行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公司花了很多时间去培训员工,但效果并不明显的原因。而要细究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3大障碍使人们无法跨越从知道到做到的鸿沟。分别是信息过载,消极思维,以及缺少跟进。而克服这些知行差距的关键就就是重复!
换句话说,你很难甚至不可能因为一句话而改变自己的观念,你也不可能因为听一次分享就完全改变自己旧有的行为模式。新观念的引入和接受必须得有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消除知行鸿沟差距的关键。这也正是由知道到做到缺失的那一环,间隔性重复!了解了这一点之后,也就能更好对知行鸿沟上的三大障碍进行克服了。
03、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人之所以没能学以致用,第一个原因就是信息超载。
我们总是大量的去读书,大量的听分享,不断接受新的知识,甚至还会沉迷在这种虚假学习的状态下不能自拔。问题是為什么我们习惯不断的去学新东西而不愿意去消化学过的东西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貌似有这么一个现象,那就是学新的东西要比学旧的东西有趣的多,同时内化刚学的东西是一个缓慢痛苦甚至需要死磕的过程,而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逃离痛苦。所以慢慢我们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不断学新的东西却不消化的这样一个学习模式。
而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而不消化它,就像往大脑里不断塞东西一样,你只去塞而不去消化它,慢慢它就会被赌死,这就是为什么你会越学累的原因。而学习本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那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之所以不乐,因为我们根本没习。
那究竟还怎么调整这种信息过载的问题呢?这里有个有趣的问题,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鱼不会被淹死呢?研究发现,在鱼的身体里有一个监测系统,这个系统能帮它从水里只吸收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样,要想不被海量的信息淹死,你也必须有自己的监测系统。
要想学以致用,你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弄明白你你真正想学什么?你只有清楚自己想要学什么了,你才有办法聚焦。我记得有一位大师说过,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还记得克服知行鸿沟的关键吗?间隔性重复!而要想重复,你必须少而精。你只有弄清自己真正想要学什么之后,才有可能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才有可能提高!
阻碍我们做到的第二个障碍就是消极思维。很奇怪,我们对新事物总倾向于用一种怀疑和批判的眼光。要深究这背后的心理学原因,就得回到我们的童年。
在我们最初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一开始并不是独立的,我们是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长大的,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们是缺乏安全感的,我们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所以我们跟很渴望得到他们的肯定。但是大部分父母的爱并不是无条件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当我们表现好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表现的不好的时候,他们就觉得这不正常,会批评教导我们。在这种教育下,慢慢的,我们就养成了一种只关注错误的思维模式。对任何新事物,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在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下,大脑会自动过滤掉一大部分信息,接触一个新知识,在消积思维下,能保留的信息本来就不到20%,再加上后面的遗忘,能留存的信息就少的可怜了,更别说行动了。
而要想产生行动,首先就得转变自己的思维,成为一个可能性思考者。这里有两个词特别习喜欢,一个是绿灯思维(green light thinking),即找寻想法实施可能性的思维。另一个是黄灯思维,就是我们擅用的批判。在面对任何新知识的时候,让自己先刻意用绿灯思维,在这之后再用黄灯思维。不要还没试就先自己把路给堵死。
克服消极思维有个很好的办法就是积极聆听,去听去看去学新知识的时候,保持兴奋和强烈的渴望。多去思考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借用的,有哪些东西是能激发自己行动的。当你用这种积极的心态去接受知识的时候,你会不自觉的将它与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当你自己的经验被激活之后,才更有可能去催化行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其实在我们接受一个新的东西产生新的行为模式的时候,有6步需要经历。
第三次接触,部分接受。'我同意这个想法,但是在应用的时候还是会有所保留。'
第五次接触,部分吸收。“我今天就会用这个想法,太棒了!”
第六次接触,完全吸收。“我要把这个分享给你,太有效了。
而当你习惯了积极思维之后,你体验的积极思维的经历越多,你就可以自动跨越这6个步骤,许多创造性的想法也会不自觉的产生。积极开放的心态不仅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它还会引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应变力,最大限度的激发我们的灵感。而这正是我们最需要的。
知行障碍的最后一个也是最有挑战的一个便是缺少跟进。想像一下,我们在接触新事物之后,没有制定一个跟进计划,结果会是怎样的?没错,很快就又回到了旧的行为!
成功的人不仅知道怎样学习,还知道怎样制定有效的跟进计划。而一个有效的跟进计划,必须要具备3个元素,指导(structure)、支持(support)和问责(accountability)。当这三个元素同时具备的时候,你才能制定一份出色的跟进计划!
这里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练习并不能帮你做到完美,只有完美的练习才能让你做到完美。与这句话类似的还有一句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对我来讲,无效不正确的重复无异于自杀!
作者在讲自己的父亲引导自己做跟进计划的时候,特意强调,除非有正确的指导,不然就不要行动。
关于如何正确的做跟进计划,作者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流程,总结一下可以分为四大步。
1.Explain向我说明。(大致解释怎么做)
2.Show向我展示。(具体操作给我看)
4.Support or correct做的好给与鼓励和肯定,做的不好先肯定后纠正,再重复上述步骤。
因为作者提供的跟进方法更多的是面向企业,所以指导的部分会有很多。而应用到自己身上,不可能获得这么多指导,可能在前两个部分需要做调整,后面两步可以通过自己完成,那更要求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保持空杯心态,多向已经做到的人请教!这点很重要,因为只有做到的人才能向你说明和演示,这就是為什么不要乱学成功学的原因,因为他都没做到怎么可能教你做到,找对人很重要。
当你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制定了跟进计划之后,剩下的很清晰了,不断的重复,在强化的过程中慢慢将新东西变成自己的。这里作者也再次提醒了,你只有走好前两步,先集中几件事,克服消积思维之后,这套跟进系统才有效!
06、理清困惑,重新上路
总结一下,关于如何做到消除知行的差距,缺失的那环便是重复。只有不断间隔性的重复,新事物才有可能被吸收。在吸收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3大障碍:信息过载,消极思维,缺少跟进。要想有很高效的行动,首先你得聚焦,找到自己要实现的少而精的那几件事,其次要调整自己的思维,积极开放,绿灯思维,保持热情;有了前两步之后,在立刻行动的同时,你还需要制定一个保证你继续下去的跟进计划。在这3个策略下,不断重复,重复,重复,直到你完全学会!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难免会遇到困惑和迷茫,不行动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不知道怎么行动,对于要做什么,很模糊,而明确才会产生力量!《知道做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以一个好朋友的身份,向我展示了知道却做不到的背后深层次原因,并在剖析完后给了我具体应对的策略,让我知道如何去行动,对我来说,这是巨大的帮助,这里也谢谢作者。我一直相信人和书是有感应的,只要你不停止思考和寻找,总会有一本书会给以启迪并造成影响,希望我们都能找到那本书,并在顿悟之后高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