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听阮诗树这三个字有点
感觉像是
女生的名字,但一经详查,却发现这是个充满
激情并且无比
坚毅的
男人。25岁时就背负着96000元的贷款,以50块
钱的现金勇闯
深圳。几经
创业,几经
失败,终于历练成了一个坐拥7家工厂的
企业家,
资产过亿。
1992年11月8日,
伴随着长途客车司机的一声吆喝,“到了,到了!
深圳到了!”还没睡醒的阮诗树迷迷糊糊的踏上了
深圳的土地,当时的他25岁,背负着96000的家债。而当时他所下车的地方,只有七零八落的一些低矮的厂房,完全没有一点南方
繁华大都市的
样子。
阮诗树觉得很奇怪,向周围人一打听才发现,原来是被司机坑了,这里
距离深圳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而这里就是日后阮诗树的
发展地松岗小镇。
此时的阮诗树身上仅剩下了50元
钱,在想前往
深圳市已经不
现实了,无奈之下的阮诗树只好就地找
工作,进了一家纸箱厂当起了推销员,薪
水的每天7元加提成。
偶然的一次
机会,一家窗帘厂
需要20万个纸箱的消息流传到阮诗树耳里,听到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阮诗树想都没想就奔到窗帘厂,闯进窗帘厂
老板办公室。进去之后才发现里面已经挤满了各个纸箱厂的推销员,这架势着实吓到了阮诗树。
但阮诗树不愿
放弃,轮到他报价时,报了说:“一块八一个”。窗帘厂
老板听到后,板着脸问:“一块八一个?你们也太黑了吧?你说实话,一个纸箱你们要赚多少
钱?”阮诗树回答说:“我在厂里
了解到,赚25%。”
在后来的
日子里,他经常骑着纸箱厂
老板配的摩托车,8个半月跑了差不多10万公里,硬是把一辆新摩托车跑散了架,把方圆几百里
需要纸箱的大小工厂跑得烂熟。出众的推销业绩,使他的
月薪达到了1.5万元。
还清债务
这样
辛苦坚持了两年,1994年底的一天,阮诗树跑到了纸箱厂的七楼楼顶,冲着
家乡的
方向放声大喊,也冲着在天上看着
自己的
母亲大喊:“
妈妈,我们家的96000元外债全部还清啦!”喊完之后蹲在地上嚎啕大哭。
这些债,是为了给得癌症的
母亲治病欠下的,
母亲在临终前曾拉着阮诗树的手嘱托说:“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些债还了。”
几经沉浮
1995年,靠着
打工积蓄,阮诗树
尝试着干些小买卖,10多万元亏了进去。次年,他从
家乡信用社贷款7万元,在松岗办了一家小型泡沫制品厂,赚了300万。1997年,他和一个香港人
合作,开办树脂
加工厂,第二年,因为手下人突然"反
水",
自己又亏得精光。同年创办欧罗文工艺礼品厂。2004年,
作为湖北省委统战部"回归工程"的第一位响应者,阮诗树在通山
投资6000万元,征购土地127亩,创立了通山县欧罗文实业有限
责任公司。
阮诗树就这样一次次起步
创业,一次次
失败,又一次次爬起来。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推销员最终终于成为了一个
企业家,底下坐拥7家工厂。在咸宁,上至官员下至普通老百姓都听说过这位
拥有过亿
资产的大
老板,并且为
家乡建设
投资了很多
钱。但是却很少有人
知道,当年他背负着如山的外债只身闯
深圳时,口袋里只有50元……
阮诗树效应
“游子返乡
投资热,与阮诗树效应有关。”通山县委书记
感慨道,去年6月,楚天都市报推出了“
深圳特区湖北人”系列报道,其中专门介绍了通山人阮诗树在
深圳白手起家及回乡
创业的动
人事迹。
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感染了众多的通山游子,他们纷纷效法阮诗树
回报家乡。据统计,就2006年一年,通山游子就带回100多个
项目,到位资金4.3亿元。2007年,已签约的
项目达到48个。
双面身份
作为咸宁市政协委常委,时刻想着
自己政协常委的职责,把如何参政、议政,为通山
经济建设服务
作为工作的
重要内容,
利用各种会议和考察
时机大胆谏言,献计献策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
面对创业有时候我们
需要的并不是多大的才智,要有多么周详的计划,而
需要一种敢于
冒险的魄力,也就是
网络上常常提到的胆商。阮诗树的
成功不是
偶然,几经沉浮不是谁都可以
承受的,但身价过亿也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他的
经历印证了那句老话“吃的
苦中
苦,方为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