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

马云教你如何创业?推销“中国黄页”经历故事

时间: 2017-09-28阅读:

<a href=/tag/mayu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tag/ma/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马</a>云</a>教你如何<a href=/tag/chuangy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创业</a>?推销“中国黄页”<a href=/tag/jingl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经历</a><a href=/tag/gush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故事</a>

互联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云从美国佬的黑窝里逃了出来,却没有像惊弓之鸟一样立刻返回中国。他从洛杉矶飞到了西雅图,下了飞机之后,云到了一家已记不清名字的ISP,据说那是西雅图的第一家网络公司。进去之后,云才发现这家公司只是两间很小的办公室,5个人在一起工作,大家非常认真地在做网络

1995年的云连电脑都不敢瞧。不过,那家公司的人很客气地对云说:“不要紧,你就用吧。”那个年代IT类的硬件东西,恐怕大多已不为人所知。据云介绍,那时候的浏览器叫mosec,美国最大的搜索引擎是webclou,而雅虎在那时候还很小,非常微不足道。

回忆道,那家公司里的人跟他说要查什么就可以在上面敲什么,他就在上面敲了“beer”,结果搜索出来德国啤酒、美国啤酒和日本啤酒,但是就是没有中国的。然后他又敲了个“Chinese”,但是搜索结果竟然是“nodata”,整个网络他查了好多都没有数据。

以前只是听闻互联网,现在却亲自接触到了互联网,这多多少少让当时的云有些兴奋。

于是云就开始设想在中国建一个公司,专门做互联网

云说,他当时做的第一个网页就是翻译社的十分简陋的页面,上面有价联系电话。所以,如果没有翻译社,也许就没有今天在电子商务领域谈笑风生云。

云还十分清楚地记得,网页是上午9点半做好的,晚上回来了之后就收到了5个人的回信。当时云特别激动。回信的人中有3个美国人,这当中有两个是华裔,他们也特别激动,因为这是在网上见到的中国第一个网页。还有两封回信来自日本,想咨询报价情况。云很高兴,尽管他并不懂网络,甚至对于网络可以称得上“文盲”,但嗅觉灵敏的云有一种发自的直觉,他觉得互联网这东西将来肯定有戏,互联网改变世界!云意识到这是一口很深的井,这里有一座富矿。不安分的云随即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他立即决定西雅图朋友合作。一个全球首创的B2B电子商务模式,就这样开始有了创意

清楚思路之后,云回到洛杉矶和那美国佬讲:我们合作,你在美国负责技术,我回国内去,做一个网页在网站上宣传。没过几天就会有很多人有兴趣,有很多人知道这事儿。当时云就已经将这个项目的名字起好了——中国黄页(chinapage)。

接下来,云登上了回国的航班。带着一颗精疲力尽而又极度狂热的开始了他与互联网的第一次约会。

骗子云推销网络黄页

1995年,“中国黄页”网站在认死理的“子”云的坚持下创办成功

那个时候的云每天出门推销他的网络黄页,说服人家甘情愿付企业的资料放到网上去。互联网是什么东西?没有人相信他,在那段时间里,云过的是一种被人视为骗子生活

那时,一位杭州人曾在大排档里见过云,据他形容,云是个喝得微熏,跟一大帮人神侃瞎聊的小市民。在他身上只有手舞足蹈,看不到杭州人的安静从容

说到这里,云抬起眉头:“我有一副天生的好口才,为什么不可以在大街上宣传我的公司?!”

在1995年,大多数人都上不了网,大家根本不知道互联网这么一回事,云又是凭借着什么来推销他的“中国黄页”呢?提起当年,云不无感慨:“那时候真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啊,就跟骗子似的。我们当时跟所有人都说,有这么一个东西,然后如何如何做。我后来觉得‘兔子先吃窝边草’,最初是给朋友做,他们知道我这么多年的信用还是不错的,然后就同意做了,最初做的是望湖宾馆,杭州的一个四星级宾馆,然后是江律师事务所,最后是杭州第二电机厂。”

“我们来到望湖宾馆,请宾馆的工作人员将资料给我们。拿到资料后我们立用快件寄到美国,交由美国那边的技术人员负责将信息登入网页。当时网页登入有一个基本要求:一张照片和3000字的文字介绍,收费标准是两万元。美国那边做好之后再将打印稿用快件给我们寄到国内。我们用快件将资料寄到美国之前,这些资料都由我在杭州翻译好。我们在做望湖宾馆的网页时,将资料寄到美国,由美方将网页做好并挂在网上,并由他们寄回网页的实际图片给国内老板看,但是老板不信。我们就对他说:这是美国的电话,你可以叫你的朋友电话,看看有没有这么一回事儿,没有这么一回事儿你就找我,有这么一回事儿你就付费。”云细数着当年一幕幕“对牛弹琴”般的艰辛

1995年7月,上开通互联网专线。为了证明自己没欺骗客户,决定在杭州上网给客户看。他找来一台486电脑,然后从杭州拨长途电话到上连接互联网,再通过互联网把望湖宾馆的照片和资料从美国传过来。结果花了三个半小时,望湖宾馆的照片终于出来了!焦躁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的云终于欣喜若狂,委屈的泪稀里哗啦地掉了下来。为了记录这一历史时刻,云请了电视台记者进行了全程录像。

至于为什么三个半小时才下了半个页面呢?云说当时全中国也就只有24K。所以不论现在人们抱怨网速多么慢,但凡经过了那一天的人都不会这么说。

云的中国黄页越做越好,越做越厉害,到1995年8月,中国电信开始在上做了,云也上紧跟着做。云说当时他们的注册号是第七号。那时候拨号用长途,用PPT,他一点儿都不懂,“要写下一大堆的东西。”

从此,云挺直了腰,也开始有了收入。他们在全国27个城市一个一个地开拓业务,在所有没有互联网城市,他们都被视为骗子。但云仍然像疯子一样不屈不挠,他天天都先这样提醒自己:“互联网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然后出门跟人侃互联网说服客户,说服记者。业务就这样艰难地开展了起来。

成功地发布了无锡小天鹅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主页后,中国黄页开始圈子里小有名气。就在1997年年底,网站的营业额竟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元!追溯起来,阿里巴巴网站的雏形应该就是中国企业黄页网站。

北上:大张旗鼓宣传造势

当中国互联网发展渐入佳境时,云相对于他的竞争者而言就有些落魄与寒酸了。

就在云刚刚开始将他的中国黄页做得有些声色时,他的同龄张朝阳,已经博士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在其导师即互联网教父级人物尼葛洛庞帝两万美元的投资下,创办了一家名为“特信”的公司;而王志东则已经因开发中文之星名扬天下,走得比张朝阳还远;即使是比他晚创业4年的同乡陈天桥,当时也进入上上市公司陆家嘴集团,可以方便地浏览互联网新闻了。

对于这一切,云看在眼里,急在里。当机立断,决定北上,迎接挑战风险,寻找“抗争”的机遇

竞争初现:云处变不惊

1995年7月上开通了互联网专线。在通网之后,云和他的中国黄页继续给企业做网页,然而那时候他们还没有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不久之后,意外地见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在中国黄页的办公室网页下面投了一份简历。他来了之后云就让他研究网页设计,过了一个星期,他做出来了一个网页。这个人就是李琪。

尽管云说:“那时候第一个网页做得丑死了,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毕竟能够自己做网页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跟美国合作伙伴断绝了关系。”

之所以断了和美国的关系云是出于费用的考虑,当时美国那方要收60%的,相比之下,在国内做比较划算。当时有人曾写过一篇文章,说亚逊与中国黄页是同一时期起来的,创造了一个奇迹。接下来9月、10月的时候,有“中国互联网先驱”之称的瀛威便出场了,紧随其后中国万网也开通了。

对于竞争对手云的形容是:“那时候我们打不死他们,他们也打不死我们。”

媒体宣传:从打动司机开始

前有瀛威,后有万网,中国黄页遭受到巨大的挑战。为了先发制人,抢先占领制高点,开始了他的媒体宣传攻势,因为只有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才能获得胜利

云和他的营销总监在12月份又去了一趟北京,将一些文章也带到北京,想请朋友帮忙发表。那时的舆论造势对于初出茅庐尚未发展成熟的中国黄页来说依然十分重要

可同时,那时的媒体也许不如现在活跃,更不如现在世故,要发文谈何容易?庆幸的是,云的一个朋友认识北京青年报》的一个司机。云怀着十分侥幸的理将这些稿件交给了他,同时给了他500元。当时许诺不管是什么样的媒体,发了就算他的。过了没多久,《中国贸易报》果真在头版发了一篇文章。当时云十分吃惊,在佩服那位司机的活动能力之余,云更佩服的是那个敢批准在头版发这么一篇文章的总编。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还没有人敢提互联网,敢于提说明这个报纸的总编很有魄力,云想,这一定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

于是乎,云立刻就去找了这位总编,云说就想跟他谈一谈。那次他们竟然谈了三天三夜。当时这位报纸的负责人就像云一样也不懂互联网。但是他听得很激动,也觉得这东西有戏,他说:“云,我帮你一个忙。”他请了很多的北京媒体,让云给大家做一个演讲

冬天的北京风总是很大。就在北京很冷的一天,云耗资3万元北京外经贸部隔壁的一个俱乐部请来了30多位记者编辑。

云早早地将两台电脑安装在俱乐部里。由于当时北京网速过慢无法联网,云就将网页和一些资料拷到硬盘上。

那一天可真把云激动坏了,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媒体朋友云给这些记者们讲了两个小时,谈什么是互联网,谈网络有什么好处,那些记者们虽然听得朦朦胧胧却也热血沸腾。他们说:好,我们开始宣传互联网。本以为大功告成的云却没想到,就在第二天,上头下来一个文件,说不要宣传互联网。据说当时的一些工程院院士对网络的前景不是很看好,说对当时的国情来说太先进了。云觉得这纯粹是无稽之谈,他觉得气愤透顶,而他也已尽了很大的努力。头一天听他演讲的记者们对云说,你如果能够说服《人民日报》上网的话,我们就可以报道了。

让《人民日报》也上网

就在那一天,云的情如过山车一般,从特别激动到特别沮丧

但是云并没有想过要从此放弃。从来不怕困难、不会被困难吓退的他说要坚持下去,要坚持最后。他对自己和何一兵说:“有一天我们要走进北京。”而同样沮丧的何一兵却说他想要放弃了。

尽管当时的云还没有想到什么好的法子来让自己、让中国黄页得到媒体和舆论的认可,但是何一兵的一句话刺激了云的神经,他对云说:“要是你能说服《人民日报》上网,那么你的广告宣传、你的声势一下子就起来了。”

让《人民日报》上网,在那时候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是一个幻景而已。而对于这个成功率几乎为零的任务云当时就决定做了。于是从那年冬天开始,也就是1995年年底到1996年年初,言出必行的云再次来到北京,这一次和他一起来的还有那个来自深圳的在中国黄页做技术的李琪。那一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当时云说了一句话,令他和在场的李琪记忆犹新:“有一天我们要理直气壮来到北京。”

就在这个冬天,云通过朋友的引荐与《人民日报》办公室里的一个行政人员结识。这一天晚上,他们聊到很晚,大概晚上10点办公室来了一个人,他说你们在聊什么,云说聊互联网,于是这个人也坐下来跟云聊了起来。直到后来云才知道那个人就是《人民日报》未来发展局的局长谷家旺。由于谷家旺有过留洋经历并且对互联网也有些了解,两人一见面就聊得很是投机,甚至有些“相见恨晚,惺惺相惜”。所以他建议云去给日报社的同事也上上课。

就是靠着这份机缘,云先后在《人民日报》做了两次演讲云讲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搭上的是末班车,还讲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最后云想自己已经讲得最好了,成不成也就这样了。云当时的情很紧张,不是因为怯场,而是因为太激动了。演讲结束后,一位领导走了过来,握着云的手说:“你讲得真好。我们明天就打报告给中央,让《人民日报》上网。”

《人民日报》上网之后所引起的轰动效应可想而知,云也成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采访对象云在做完这一切之后,网络也逐渐开始热起来了。尤其跨入了1997年以后北京互联网开始火起来,大街小巷开始遍布着网络公司,开枝散叶般。”

终于,云用半年时间把《人民日报》搬上了网络。而等到《人民日报》搬上网络的那一天,云也知道北京已经没有他们的机会了,因为大批的外资企业已经开始涌进,对于云这些既没有、又没有背景的人来说,若想在北京发展,何其艰难。于是思索再三的云也就在这个时候回到了杭州,开始筹划他的下一步发展计划。

被迫离开中国黄页

云从北京归来之后,中国黄页也陷入了困境

时值1996年,互联网开始成为各大媒体的热点,成为新经济最有力的代表。云的“中国黄页”在一夜之间冒出来了许多“敌人”,这当中还包括田溯宁的亚信。亚信差点成了中国黄页的死敌,幸好田溯宁觉得做这块不但与中国黄页比没有优势,就是与杭州电信比也说不清鹿死谁手,于是就退出来了。

那时与竞争最激烈的当属杭州电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杭州电信注册资本3亿多,云注册资本仅2万;这也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杭州就这么大一个庙,容不下两个和尚,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杭州电信有着非常好的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云却一样都没有。不仅企业,就是老百姓,也觉得云是非正规军、是游击队,顶多也就算得上是土八路,没有人肯相信他们。除此之外,杭州电信利用中国黄页已有的名声,做了一个名字很近的网站chinesepage.com,也叫“中国黄页”,借以分割云“中国黄页”的市场

为了拯救身处困境的中国黄页,为了使中国黄页继续活下去,决定傍一个靠山,来增强自己抗击风险能力最后选定同杭州电信合作。1996年3月,中国黄页将资产折合成60万人民币,占30%的股份;杭州电信投入资金140万人民币,占70%的股份。

从一开始云与杭州电信的合作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不久双方合作就出了问题。虽然杭州电信也看好云的中国黄页,但却急于做大;云则认为,做互联网公司犹如养孩子,不可能让3岁小孩去!双方相互之间争来争去,分歧日深,资本和权势高的一方自然有更多的话语权,大家开始情绪激动地处事,先是何一兵要辞职,然后中国黄页的全体员工辞职最后云也要辞职了,整个事件甚至惊动了《人民日报》。为了中国黄页的前途,各方面都想云回去,但委屈,觉得自己真不容易,打南打北打到头没自己的地儿了!云不得不和杭州电信分道扬镳,放弃自己的中国黄页,开始下定决执意要走。

离开中国黄页时,一屋子坐满了跟云一起创业的哥们,有人抱怨,不甘两年就这么完了;有人觉得待在失去云的中国黄页没劲,哭着闹着要跟云一起走。云也觉得委屈,也觉得不甘,但最后,他还是硬起肠说:“不行,中国黄页还得活下去,你们走了中国黄页怎么办?”

云把当时所拥有的中国黄页21%的股份,全数送给了一起创业员工,只为让他们能为自己好好耕耘,好好收获

“风萧萧兮易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带着并不一帆风顺的初次创业经历无比悲愤的离开了重组后的中国黄页。

这是1997年,这是创业生涯中的第一次失败。关于云的离去,外界有很多传闻,但究竟为什么,云直到今天也很难说得清楚。也许唯一的解释,就是年轻时所满怀的个人英雄主义理想吧!

本文标签:创业 本文标签:马云
查看更多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