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剑辉
1988年9月,韩国汉城奥运会上,被誉为“体操王子”的李宁,先在吊环比赛中挂了脚、后在跳
马比赛中摔了个腚墩。这次,他败得很惨,并就此终结了
辉煌的
运动生涯。但谁也没想到,这次
失败却
开启了他征战商界的
人生,并
创造出一个
伟大的
运动品牌——“李宁”。
1963年,李宁在广西来宾一个普通
教师家庭中出生。他7岁练体操,17岁进国家队,18岁(1981年)拿下
世界大学生
运动会三项
冠军,19岁(1982年)横扫
世界杯体操赛夺得全部7枚金牌中的6枚,
创造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
开启了
自己的“开挂”
人生。
不过,李宁坦言
自己并不是“乖
孩子”,拿弹弓打灯泡、爬高楼掏鸟窝、偷偷谈
恋爱都干过。好在这没有
影响到李宁继续
爆发出超人般的
实力。
1984年,在新中国首次参加的洛杉矶奥运会上,李宁独得3金2银1铜,一人拿了中国奥运军团奖牌总数的五分之一,顿成举国仰慕的大
英雄。
回国返乡时,广西南宁全城轰动,李宁站在敞篷车上光耀巡城,所到之处
掌声、欢呼声、鞭炮声震天动地。王者归来的无上
荣耀,就这样猝不及防地降临在这个
年轻人身上。
整个李宁
时代,他共获得14个
世界冠军、合计106枚国内外重大比赛金牌,被誉为“体操王子”。他的战无不胜成为传奇,以至于人们对于他的浑身伤病和退役申请完全无视,只求他能在汉城奥运会上将神话进行到底。
在那个
荣耀激荡的年代,国家和民族的
需要大于一切,李宁不想也不能背负临阵脱逃的罪名。但体操是碗
青春饭,在汉城奥运会的赛场上,“年事已高”的体操王子在吊环上
意外挂脚;跳
马比赛中,他落地又摔了个腚墩。大失
水准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李宁却在电视镜头上,微微一笑地站了起来。
嘲讽和谩骂铺天盖地而来,李宁的“谜之
微笑”被误解为对比赛“不
在乎”。
当年,国人对金牌的热望远大于对
运动员的
宽容与谅解。从汉城回到
北京,李宁在机舱里等所有的人都
离开后,才仓皇离去。他
远离接待大厅的欢呼簇拥,偷偷地走了一条灰色通道,但依然被机场
工作人员认出,揶揄一句“哪里不好摔,跑那摔去了”,这让李宁倍感凄凉。
他叫李经纬,是广东健力宝集团的老总。这是个未经严格考证的
细节,但人们却极其乐意
相信这个
打动人心的
故事。
多年后人们才会发现,
如果没有李宁汉城之败,或许就
永远不会诞生“李宁”这个
伟大的
品牌。
【创“李宁”】
从体坛
英雄变成民族“罪人”,李宁
心灰意冷。1989年,李宁正式退役。国家对这位
伟大的
冠军依然充满敬意,给出了体制内的好
安排,让他在广西体委副主任和国家体操队
教练中任选。但李宁却去了广东三
水,投奔了
经营乡镇企业的李经纬。
李经纬是中国现代商业史上一位传奇人物。他当过三
水县体委副主任,后被人排挤到县里的酒厂当厂长,靠着一份含碱性电解质的
运动饮料配方,捣鼓出了健力宝。李经纬不是池中之物,豪气冲天地借
钱赞助奥运会,让健力宝得以名震中国。这个名不见经传
乡镇企业,当年产值就从90万暴增到5000万。
李经纬是李宁的“死忠粉”,他热切盼望李宁能加入健力宝。顶级
运动员退役后不是当
教练就是当官,李经纬的
建议,却给出了另一条可能的
财富自由之路。李宁也被李经纬的商业传奇所
打动,两人就此成为
知己和商业伙伴。
1989年5月,李宁顶着舆论的质疑,正式加盟健力宝。
凭着天生的直觉,李宁提议为健力宝拍一个极富体育动感的广告,并由他亲自出演。于是,健力宝在央视砸下60万的天价广告费,一经播出,再次引发轰动,当年健力宝的
销售量又猛增了3000万元。
健力宝的
生意如火如荼,李经纬催着赶紧将服装厂上
马。李宁的名气够大,厂子拉到了新加坡的
投资,“李宁牌”得以创立,主营
运动服装,由李宁出任
总经理。但李宁对这个
品牌名称相当
纠结:汉城兵败还是
心头隐痛,从吊环上摔下来已被千夫所指,再这么
张扬做
生意,人们会怎么看?
不过万事开头难。李宁
公司第一次订货会,大家给
面子过来看,却没人订货。李宁则整天冥思
苦想着,怎样
才能把
品牌打出去?
【亚运争夺战】
1990年8月,
雪域高原之上,李宁身穿
雪白的“李宁”
运动服,从藏族
姑娘达娃央宗手中接过了亚运“圣火”。这个神圣的
经典时刻,通过电视定格在无数中国人的
心中。
为了拿到亚运会的火炬传递权,李宁想破了头、磨破了嘴。
当时,筹办亚运已有了商业化运作的意识。火炬传递权的
竞争相当激烈,国家体委报价300万美元,日本的富士、韩国的三星都极有
兴趣,但李宁只拿得出250万。无奈之下,李宁找到国家体委,谈起
自己的
创业梦想,说起在领奖台穿“洋
品牌”的耻辱,聊到“唯利是图”的尤伯罗斯——即便是那个拿奥运卖
钱的美国人,都特意把奥运火炬的传递权保留给了本国
企业……在那个体育商业化还不浓郁的年代,李宁的
真情打动了国家体委,为国
人品牌
争取到了这次
机会。
于是,在亚运会长达一个月的圣火传递中,“李宁服”如影随形,25亿中外电视观众得以耳闻目睹。亚运会一
结束,李宁
公司就收到1500万的订单,
开始飞速
成长。
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到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中国奥运军团上台领奖就没穿过其他牌子的衣服,“李宁服”成了标配。特别是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李宁”的“中国龙”主题领奖服和蝴蝶鞋,被誉为“最佳领奖装备”。
90年代,“李宁”如入无人之境,几乎每年100%地迅速
成长。但很快,有人要李宁果断地干一件“忘恩负义”的大事——脱离健力宝。
【“李宁”单飞】
1994年,李宁在
北京偶遇首都经贸
大学的教授刘纪鹏。这个“中国股改第一人”一针见血地告诫李宁,要是不脱离健力宝,今后要出大事。
原来,李宁
公司是健力宝的全资子
公司,而健力宝又属于广东三
水市政府,完全是国有
资产。这样说不清的产权关联看似没
问题,
企业做大后,就会有扯不清的恩怨。这番
指点在今天看来一清二楚,但在当年,算得上远见卓识。
对此,李宁极为犹豫。这么做,会不会
对不起李经纬?算不算忘恩负义?刘纪鹏听着反而急了,他甚至激动地表示,可以
自己代表李宁找李经纬去谈。
然而,李经纬听罢,完全
支持李宁自立门户。当年年底,在做出股权和
品牌调整后,李宁
公司顺利脱身。李宁以现金形式,分4次赎回了健力宝持有股份,李经纬甚至没要应有的
投资回报。
显然,李宁是
值得李经纬
羡慕的,从此有了完完全全属于
自己的
公司。但
作为商业恩师的李经纬,却没有跟李宁一样
完成单飞的决断,终因健力宝股权之争含恨而终,成为
企业家中的一大
悲剧。
如果当年没有刘纪鹏,没有这次断然单飞,最终李宁又会
遭遇怎样的
结果?谁都无法预料。
【李宁隐身】
2004年6月28日,淡出公众视野多年的李宁,突然出现在香港联交所。这一天,李宁
公司在香港主板
成功上市,股票一开盘就受到
资本市场热捧。
李宁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肌肉健硕的清纯
少年,而成了两鬓泛白、一脸沧桑的
中年人。他不得不帮人们
重新定位:“我是一个有着14年
企业经营史的
企业家,请不要再把我看作一个明星偶像。”
陈义红是李宁
公司的元老,他当过兵、有雄
心、冲劲足,极具
狼性
气质,与温和
谦让的李宁互补鲜明。
最典型的就是,李宁不会追着人要账,但陈义红能。
陈义红将
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着名的
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就在他主持时期确立。但到了2001年,陈义红与李宁在
经营理念上产生分歧,便将
总经理交给张志勇,
自己准备挂冠而去。
作为可以一块喝酒拍桌子的老友,李宁没有让陈义红
离开。在获得了意大利
品牌Kappa的特许
经营权后,李宁将这块业务交给陈义红打理,最终
成就了这位“时尚
运动教父”的
事业。
而张志勇接手
公司后,更
感受到李宁罕见的“放权”。
作为总经理,他与李宁大概两个月见次面,平常联络则是发邮件、短信。即使是商业并购这样的大事,也通常是张志勇
做主。李宁除了一年四次的董事会和年底的战略执行会议外,不会过问
公司的具体事务。
而对李宁
公司的
员工来说,董事长成了个“神秘人物”,大家只能
公司年会上一睹风采。
公司内部还有个流传甚广的趣闻:
一天,一个头顶微秃、两鬓灰白的
中年人走进
公司,却被前台小姐拦住了。“我就在这里
上班!”李宁不得不尴尬地解释道。
李宁的
眼光显然不错,张志勇将
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李宁
公司营业额突破了10亿瓶颈,并在2004年6月顺利上市,李宁身家也
开始飙升,到2011年更达120亿的顶峰。
下
海搏击的体育明星并非少数,但像李宁般取得如此巨大商业
成功的,
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李宁则依然告诫
自己:
成功只代表过去,
未来要从头
开始。
【鏖战奥运】
2004年的一天,张志勇悄然
准备好了2008年
北京奥运赞助的竞标书。为防泄密,他在去往
北京奥组委之前,才和李宁一块,哆哆嗦嗦地在标书上写下一个天文数字。
李宁和张志勇其实是在豪赌,赌再过4年,
公司就有
能力付得起这笔天价的赞助费,而竞标时李宁
公司还未在香港上市。他们的
底气来自于对
北京奥运的
信心,在家门口办奥运,怎么能让中国
运动员穿“洋
品牌”呢?
但事实
证明,李宁错了。这已经不是1990年的
激情年代,商业
法则已取代了一切。
最终,财
大气粗阿迪达斯以13亿报价击败所有
对手。这意味着在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
运动员将身穿阿迪达斯的领奖服登台领奖。
毫无疑问,李宁
公司遭遇了一次“滑铁卢”。好在,还有个“B计划”。
“李宁”迅速与央视体育频道签下
协议,在2007—2008年播出的体育赛事节目中,
主持人和记者出镜,都要身穿“李宁”服饰。这意味着,只要是通过电视看
北京奥运的观众,都能看到“李宁”的Logo映入眼帘。而
主持人和记者的曝光率,显然远高于
运动员。这个策略,巧妙规避了“奥运
知识产权”的排他性壁垒,以一种极低
成本拥抱了
北京奥运。当然,这也是没
办法的
办法。
但是,这种“擦边球”很快引发了阿迪达斯的警觉。为了
维权,阿迪达斯和
北京奥组委联合发起了“反隐性
营销”。最终
较量的
结果是,“李宁”的标识,竟从央视
主持人的身上消失了。
阿迪达斯千算万算,算漏了李宁
公司拥有一位
伟大的
世界冠军。很快,在全球瞩目的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李宁将代表13亿中国人点燃奥运圣火,所有的机关算尽全部燃烧在举世瞩目的沸腾当中。
2008年8月8日,
作为奥运火炬的
最后一棒火炬手,李宁在鸟巢的高空之上,脚踏祥云、绕场一周,于万众
仰望中点燃了
北京奥运主火炬。
激情和
梦想在这一刻燃烧,全
世界的人们被这一空前绝后的
创意打动,并牢牢
记住了“Li-Ning”。没人
关心他当时穿的是不是阿迪达斯赞助的衣服。
时间永远定格在李宁“飞天”的
辉煌时刻,
品牌和赞助商争夺战的
结果也因此“扑朔迷离”。外界都以为“李宁”才是
北京奥运的赞助商。有外媒
评价,这或许是奥运史上最
成功的一则免费广告。
当然,李宁严肃地阻止了
公司希望将其商业化的诉求。虽然这无可厚非,但李宁认为,他是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和
运动员去点燃圣火,而不是代表李宁
公司。
而一掷千金的阿迪达斯原本想挟奥运之威
超越耐克,没想到
过度乐观导致货品积压,
结果被李宁反戈一击。
阿迪达斯的溃败,给李宁
公司造成了一种错觉:国民消费
心理正日渐
成熟,人们已不再盲目
追求“洋
品牌”。
世事难料,大错就这样在雄
心勃勃的激流勇进中猛然铸成。
【风云突变】
Logo像耐克,
口号像阿迪,有人曾这样调侃“李宁”的
品牌。但在2010年6月30日,李宁
公司决定改变这一切,发布全新的Logo和
口号。Logo将原有的L断开,线条更为有力;
口号也由Anyting is 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变成了Make The Change(让
改变发生)。
大部分人对此莫名其妙,新Logo、新
口号似乎并不动人。通常只有
走投无路的
品牌才会更新Logo和
口号冒险一试,风头正劲的“李宁”大动干戈,不知意欲何为?而在李宁
公司看来,刚
完成对阿迪达斯的
超越,很有必要趁热打铁加把劲,借着“换脸”重塑“国际化”
品牌,以更激进方式
完成对耐克的
超越。
事后看来,这是个昏招。但深入情境,局中人发起这场大变革,却又情有可原。
竞争的
现实依然
残酷。借助
北京奥运,“李宁”得以
超越,各大体育
品牌同样大幅增长。耐克、阿迪占据高端,
安踏为首的
福建“晋江系”横扫低端,Kappa为首的
运动休闲快销
品牌又异军突起……这让卡在“中端”的“李宁”凸显尴尬:论
运动专业性,不敌耐克、阿迪;论性价比,不如“晋江系”。定位的模糊,直接导致了消费者的困惑。
2007年,李宁
公司曾发起一项
市场调查,
结果显示,“李宁”的实际消费人群
年龄偏大,以60、70为主;
而
年轻的90后,
感觉“李宁”不够“酷”。相比之下,个性鲜明的耐克和阿迪更受
年轻人喜
爱。在展望
未来时,“李宁”
品牌已感乏力,于是
品牌重塑、Make The Change成为必然
选择。
但刚刚撑过奥运大战的李宁
公司,犹如一辆磨损
严重的赛车,本应将产品、
渠道、
营销全面整顿,却又加满了油,
期望靠着疯狂
加速再战一程。
结果,一场不期而至的风暴席卷了一切。
【大衰败】
北京奥运开幕式上,本身有恐高症的李宁紧咬牙关,
完成了点燃圣火的“国家
任务”。有人曾问他在空中想了些什么,他的回答是:“别掉下来!”
2010年12月,李宁
公司一公布2011年二季度产品订货会情况,便引发了股票暴跌。10天内,50亿港元
市值蒸发。由于
品牌重塑、
成本上升,李宁
公司在一年内三次提价,导致订货数量下降,500多个低效经销商关店,成为一场大危机的导火索。
很快,所有体育
品牌都陷入存货积压的
困境。大家忙着疯狂关店、断臂求生,李宁
公司的形势尤其严峻。2012年,形势急转直下,效力20年的
CEO张志勇最终引咎
辞职。为挽救危机,李宁引入美国私募基金TPG(德州太平洋)的战略
投资,与TPG合伙人金珍君共同执掌
公司。
金珍君的商业履历堪称神奇。他曾执掌韩国戴尔,在行业整体下滑的4年内,令其业绩暴增10倍;2009年又
拯救达芙妮,使其股价上涨4倍、
利润翻番;此后又带领广汇汽车快速
成长。有这般起死回生的战绩,李宁显然
希望这个“
救世主”
能力挽狂澜。
金珍君入主后,惊讶于李宁
公司长达15个月的产品周期,库存更是积重难返。为
完成拯救使命,李宁、金珍君一起定了个“狠招”:耗资18亿元进行
渠道回购,以
支持经销商清理库存。
这是一次
代价极大的“刮骨疗毒”,当年李宁
公司的亏损就高达19.79亿,门店关掉1800多家,股价从20多狂跌到4元,近乎一场大崩溃。
但在金珍君看来,如此“猛药”
值得一试。粉饰财报毫无
意义,只有改善供应链、清除存货后,李宁
公司才能重获新生。
面对史无前例的危局,他并未
保守求稳,反而更加激进。2012年5月,李宁
公司以5年20亿的价格,签下CBA联赛主赞助商;10月,以10年1亿美元签下NBA超级巨星韦德;12月,启动耗资18亿的“
渠道复兴计划”。三大手笔花费近50亿元,充满了必胜的
信念。
不过,高举高打、大笔
花钱的同时,李宁
公司依然深陷亏损泥潭。
拿下CBA固然明智,但“李宁”每年4亿的高价,与之前
安踏每年仅4000万的价
钱相比,显然吃了大亏;天价签下韦德也
值得再考量,韦德同款限量球鞋售价过千,相对耐克、阿迪达斯,性价比明显不够,加上球鞋工艺复杂、代工厂不给力,很多消费者竟然拿不到货,
结果错失了大好的
营销良机。于是,2013年又亏3.92亿,2014年再亏7.81亿。
2014年11月,被寄予厚望的金珍君也未能挽救李宁
公司,悄然卸任。
面对着2014年7.81亿的亏损,两鬓斑白的李宁踌躇满志地
承诺:2015年将倾尽
全力,带领
公司重回盈利增长的轨道。
虽然李宁
公司以前是中国体育行业的霸主,但外人看来,“李宁”
狼性略显不足。这缘于李宁宽厚的长者之风,他即便有不同
意见,都不会直接说“No”,而是会用商量的
态度来劝说。此外,他很
在意为
员工创造宽松的
环境,薪酬上更显
大度:即便在2012的巨亏之年,
员工的人均福利支出都高达20万,这远高于一般民营
企业的薪酬
标准。
正式出山之前,李宁
公司便宣布重启
口号“一切皆有可能”,引发昔日粉丝的强烈
共鸣。接着,李宁开通新浪微博,全面
开启“
互联网+”战略。人们突然发现,这位年过半百的“吃瓜老李”,转瞬就变成了
爱刷微博的潮大叔,卖萌、写
鸡汤、
玩Cosplay样样皆能,一年疯狂吸粉200万。李宁粉丝第一次有了
自己的昵称“柠檬”。
“明明可以靠
颜值,却偏偏要靠科技”的李宁,很快拉着小米,推出带芯片的智能
跑鞋,赶上了智能穿戴和“
跑步热”两大风口。这种鞋,跑完步可以用
手机app看分析,监测
距离、配速、路线、卡路里
消耗等情况,让“柠檬”们
爱不释手。
最
重要的是,“李宁”的
营销战略回归到价廉物美的道
路上来。即便是最新款的智能
跑鞋也分为399元、199元的高低款,大部分产品价格亲民,不再
追求曲高和寡的“国际范”。人们纷纷
评价,“吃瓜老李”越来越有
互联网思维了,甚至
打造出“赤兔”这样的爆款,一年单款在网上就卖出了40万双。
开微博后,李宁有了更多
惊喜。他的
初心就是与更多人直接交流,获得信息反馈。有人直接跟他说,你要做便宜点的、大家都能买得起的鞋,于是做到了战略回归;有人对
真正专业篮球鞋的“整体紧绷性”提出异议,
普通人不是
运动员,不会天天练,太紧绷了受不了,
希望鞋子舒适点。这让李宁也脑洞大开,就此归纳出一个新的
市场定位——业余的
专业,也就此推出更多
适合大众体育的产品。
就这样,年过五旬的李宁亲力亲为,在
公司的存亡时刻,终于
爆发出
果决的
英雄本色。两年来,他亲自巡视专卖店,经常
开会连轴转、
加班到凌晨,没有了双休日。由于
公司处于危机,所以时刻都不曾懈怠。即便如此,李宁依然觉得:“
辛苦却能够把
事情做好,那是最大的
幸福。”53岁的李宁都这么
努力,你还有什么
理由不去拼!
就这样,李宁
公司神奇地恢复了增长。2015年净
利润1430万,首次
实现扭亏为盈;最新的2016年中报显示,上半年净
利润增至1.13亿元,已经彻底走出了危机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