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条
人生轨迹上,
乔布斯一路引领了七个产业的变革:个人
电脑、动漫电影、唱片、移动通信、平板
电脑、零售和数字出版业。他因此得以与托
马斯·
爱迪生、亨利·福特以及沃尔特·迪斯尼一起,跻身美国最
伟大的
创新者之列。
这些人中没有圣徒,但是,当他们特立独行的个性泯然于
时间长河后,历史将会
记住,他们如何将
自己的想象力注入
技术与商业之中。
在我撰写的《
乔布斯传记》出版几个月以来,已有不计其数的评论者试图从这本书中提取他的
管理理念。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者,但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没有
创业经验的人)太过于
关注他
锋利的个性棱角。
在
完成传记的大部分内容之后,我和
乔布斯最后见了几面。其中有一次,我又问他为何待人如此严苛。
他说:“你看
结果啊,和我一起
工作的都是些
聪明人,
如果觉得
自己被虐待,他们中的
任何人都可以换个地方找到
最好的
工作,但是他们没有。”停顿了好一会,他深沉地说:“我们做了些很了不起的事。”
的确,在过去十多年,他和
苹果创造的一系列产品。这些产品无一不位列当代最
伟大的
创新:iMac、iPod、iPod nano、iTunes商店、Apple商店、MacBook、iPhone、iPad、App商店和OS X Lion——更别提每一部皮克斯动画电影。
1
专 注 到 极 致
1997年,
乔布斯重返
苹果,当时的
苹果正在
生产不同系列的
电脑和外设产品,其中包括十多个版本的Macintosh,整个产品布局十分杂乱
随意。在长达一星期的产品
总结会后,
乔布斯终于受够了。
“够了!”他大喊道,“这太疯狂了。”他抓起一只记号笔,光着脚信步走到一面白板前,画了一个二乘二的表格宣布说,“这才是我们要的。”
在两栏的顶端,他写下“消费者”和“
专业人员”,在两行的前端他写下“桌面”和“便携”。
他告诉
团队,他们的
工作就是要
生产四个
伟大的产品,表格的每一格代表一个产品,其余的产品应该全部取消。全场一片静寂。
专注已牢牢植根于
乔布斯的个性之中,他的禅学训练更加强了这一
特质。他总是毫不留情地过滤掉分散注意力的事物。
2
极 简 主 义
乔布斯是在雅达利
公司上夜班期间,意识到
追求简洁的
价值的。雅达利从来不在出版的游戏中提供操作手册,所以他们的游戏系统必须简化到
任何初学者都能立即
掌握。雅达利出品的游戏《星际迷航》只有两条提示:① 投币,② 躲避克林冈人。
“要达到
极致的
简洁,你必须足够深入,”艾维解释道。“举例来说,
放弃螺丝的使用,你很可能得到一件异常扭曲复杂的产品。更好的方法是将
简洁带到产品深处,去
了解产品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是如何
生产出来的。”
3
极 致 追 求
乔布斯和
苹果公司对用户
体验进行端对端的
负责——这一点很少有
公司能够做到。从iPhone的ARM微处理器性能到用户在Apple商店购买
手机,用户
体验的每一个方面都被紧密地连接到一起。
无论是八十年代的微软还是今日的谷歌,他们都采取了更开放的方式,允许
自己的操作系统和硬件被各种不同的硬件厂商所使用,而这一方式也
曾经被认为是更
成功的商业
模式。
但是,
乔布斯坚持认为这种方式只会产生劣质的产品。“人们都很忙,”他说。“比起费神
思考如何同步
电脑和各种设备,他们有更
意义的事去做。”
这种方式的确无法带来最大的短期
利润,但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垃圾产品、
错误信息和丑陋界面的
世界中,它带来的是令人
惊艳的产品和无比
舒畅的用户
体验。
4
持 续 超 越
乔布斯在开发第一代iMac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当时他忙于让
电脑在处理图片和视频时更加
强大,却在处理
音乐方面落后于
对手。
对手的PC用户可以
随意下载、打包
音乐并将其提取和刻录到
自己的CD中,而iMac的内置光驱无法刻录CD。“我觉得
自己很白痴,”他说,“我想我们落后了。”
但是,他没有仅仅升级iMac的光驱来追赶
对手,他
决定要建立一个整合的系统来
改变整个唱片行业。其
结果就是iTunes、iTunes商店和iPod的结合,让用户可以购买、
分享、
管理、储存和播放
音乐,这比
任何对手都做得更好。
于是,他亲手
创造了iPhone来蚕食iPod的
市场。“
如果我不这么做,
别人也会。”他说。
5
产 品 重 于 利 润
八十年代早期,
乔布斯正带领他的小
团队开发第一代Macintosh,他的
口号是要让它变得“好得令人疯狂”。“
利润最大化”和“
成本权衡”这样的词汇,在他的字典里根本就不存在。
他告诉开发
团队的头儿:“别
操心价格,你只要让它的功能更
强大就好。”在第一次带Macintosh
团队去集训的时候,一
开始他就在白板上写道:“不
妥协。”
后来,这款
成本高昂的
电脑演变成了他被逐出
苹果的导火索。不过正如
乔布斯所说,Macintosh“在宇宙中留下了印记”,并
加速了家用
电脑的变革。
乔布斯的归来,使
苹果的重
心回归产品
创新。他和
团队一鼓作气地开发了iMac和PowerBook,接着是iPod、iPhone和 iPad。
6
相 信 直 觉
乔布斯第一次带领Macintosh
团队进行集训时,一位成员询问是否应该进行一些
市场调查,以
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不用,”
乔布斯答道,“在我们向消费者展示我们的产品之前,他们根本就不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当时引用了亨利·福特的
名言:
如果我问消费者想要什么,他们可能会告诉我,他们要一匹跑得更快的
马。
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和持续询问消费者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它
需要特殊的灵感和
本能,去发现消费者尚未成形的
需要。
7
突 破 极 限
那些不
了解乔布斯的人,认为所谓的“
现实扭曲力场”不过是对他粗暴、苛刻的美化而已。但是,凡是和
乔布斯工作过的人都承认:虽然他的这种
特质有时让人
沮丧,可是确实能引领他们超
水平发挥。
“这是一种以
自我实现为
目标的扭曲,你能够
完成不可能
完成的事,是因为你根本就没意识到那是不可能的。”黛比·科尔曼
回忆道,她是第一代Mac
团队的一员。
说着,他走到白板前向他展示:
如果有五百万人正在使用Mac,而每天
电脑的启动使用
时间缩短10秒,那么一年就能节省大约三百万个小时,这相当于每年
拯救100条
生命。几周后,肯扬使
电脑的启动
时间缩短了28秒。
8
重 视 包 装
1979年,
乔布斯的早期导师麦克·
马库拉给他写了一份备忘录,其中列举了三个
原则,前两个是“
投入”和“
专注”,
最后一个是有些令人尴尬的“善于暗示”(Impute,指
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在1984年Macintosh发布前夕,
乔布斯迷上了对于包装盒外形、
颜色的设计。他亲自设计、改进了iPod和iPhone的包装盒,让它们看上去像珠宝盒一般
精致,而且他还把
自己的名字加在了包装盒外观
专利的设计者名单中。
他和艾维都认为,用户拆开包装的
过程是一个仪式,因此要让包装给产品带来一种
尊贵的
感觉。他说:“我们
希望用户打开iPhone或iPad包装时的
感受,能定调他们对我们产品的看法。”
9
苛 求 完 美
当Apple商店开张在即,
乔布斯和他的店面指导荣恩·强森突然
决定延迟数月来
重新设计店面的陈列。他们
希望商店的布局除了按照产品分类,还可以按照活动分类。
在设计iPhone的时候同样如此。iPhone的原始设计是将玻璃镶嵌到一个铝制的外壳中。一个周一的早上,
乔布斯找到艾维说:“我昨晚一夜没睡,我发现我不
喜欢这个设计。”倒霉的艾维几乎瞬间就意识到
乔布斯是对的。他
回忆道:“
乔布斯的这个发现让我无比尴尬。”
在iPad设计的收尾阶段,类似的
事情又发生了。有一次,
乔布斯看着原型机,感到有些不
满意,觉得它还不够随性和
友好。
乔布斯希望给用户传递这样一种信号:用户可以
随意用一只手拿起iPad。
最后,
乔布斯和艾维
决定iPad的底部应该是圆角的,这样用户就可以
舒服地拿起iPad而不用小
心翼翼地捧在手中。然而,这种设计意味着要把所有的接口和按键集成在向下渐变的一个椭圆形区域内。没错,
乔布斯一直等到
实现了这一点才发布iPad。
10
容 忍 天 才
11
面 对 面 沟 通
他告诉我:“在互联
时代,人们很
容易认为好的创想能够通过电子邮件和在线
聊天完成,但是这种
想法太疯狂了。灵感来源于自发的会面和
随意的讨论。你可能撞见某人,问他:你们在干嘛?他告诉你正在做的事,然后突然你就会‘哇哦~’,各种奇思妙想都涌现出来。”
12
兼 顾 大 局 与 细 节
由此,他带领
苹果进入了个人消费电子领域,并
创造了iPod和后来的iPad。然而在设计这些
伟大战略的同时,
乔布斯也在为iMac内部螺丝的
颜色和形状绞尽脑汁。
13
融 人 文 于 科 学
在他刚
决定和我
合作创作传记的时候,有一天他对我说:“我一直认为
自己像个
孩子一样悲天悯人,但同时我又热衷于电子,直至后来,我的偶像之一、宝丽来创始人埃德温·兰德说起人文和科学相结合的
重要性。于是我
决定,这就是我要做的事。”
他当时的
样子就像是在描述
自己一生的主题,而后来随着我对他
了解的加深,我意识到这就是他一生
故事的精髓。
临终之际,
乔布斯还在计划颠覆更多的行业。他
曾经有一个计划,要将教科书变成一种
艺术创造,
任何人都可以在Mac
上进行个性化的制作。他也
梦想着为数码摄影开发新的工具,让电视机变得更加
简单和个性化。
14
而这一面中也渗透着他在商业、
技术方面的天分,使他在整个
职业生涯中一直
保持着那种“饥渴和
天真”的
状态。
在
苹果著名的广告“1984”里,女逃犯逃脱警察的追捕,用一把大锤将播放奥威尔式专政
宣传的大屏幕砸得粉碎。
重返
苹果后,
乔布斯参与编写了“思迥异”(Think Different)的广告词:致疯狂的人、桀骜不驯的人、惹事生非的人和格格不入的人……
如果还有人怀疑这段文字不是在描述他
自己,广告的
最后一句台词说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