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无力、无助、无望的时候?
答案一定是
肯定的。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说不定,就在今天,在
沉默不语
拒绝沟通的
丈夫面前,你感到无力;在你强调了250遍,熊
孩子依然把
玩具扔了一屋子的时候,你感到无助;在报告改了十遍你以为就要
苦尽甘来,
领导却传来圣旨
要求推翻重来时,你感到无望……
我们都太
渴望内心强大了不是么?貌似这四个神奇的小方块字会将我们
永远带离这“岁寒三友”。
喝
鸡汤,逛知乎,看剧看电影看人物传记,抄经禅修打坐冥想……看起来我们有很多
武器,我们手握着刀枪在通往“
强大”的
路上前赴后继,却依然有一拨又一拨的战士躲不过黯然神伤、不知所措和崩溃
绝望的突袭。
01
⑴可以
独立生存,这不仅指肉体上的,也指
精神上的。你有
本事,你可以靠
自己的手脚头脑还是别的什么,让
自己饿不死冻不着,更好的情况是可以“
体面地
活着”,同时你在
精神上也不寄生于某人,不管
离开谁都不会要死要活。
⑷你具备危机应对
能力和
压力处理
能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你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可以触底反弹,“何来
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⑻无欲则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参透生死,
内心安宁。这大概是佛陀的
境界了吧,正如《
心经》所谓的“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02
一对既不同又相同的姐妹花
小F和大F相差足足八岁,长得很像,都很
漂亮,堪称
标准的姐妹花,然而两人的
性格确有天壤之别。大F就像一朵高傲的红
玫瑰,她生来冰
雪聪明,
作为长女,
父母对她寄予了厚望,从小就奔着
培养高端淑女去的,给她
最好的
环境,让她
接受最好的
教育,琴棋书画样样不落,所以大F自小走的是名媛风路线。
小F出生时,赶上
父亲生意失败,家中
财务状况持续低迷,再不似以前
优越,偏偏小F又是个古灵精怪的丫头,加之
父母也看到大F身上缺失的童真有所
反省,所以对小F没什么
要求,也很少
鼓励。那时渐入
中年的
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
家人在一起就好,平平安安就是福啊,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于是小F就像一支野百合,野蛮生长,
随意开放,虽然天生的
颜值高,却不怎么打扮
自己,甚至还有点灰头土脸的,与
姐姐形成了鲜明反差。
上
大学的时候,小F参加了话剧社,本来只是觉得好奇好
玩,打算跑跑龙套,可一次社里排演《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长得好看,小F被指定出演朱丽叶,彩排之时,
毒舌的指导
老师不停敲打她:“
气质!注意
气质!你是贵族人家的
女儿,不是村姑!”气得小F下了台脱了浮夸的戏服狠狠扔在地上,换上
自己的白T和破洞牛仔裤愤然离去。
一年后,
远嫁美国的大F那边却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
孩子才1岁的她,发现
丈夫居然与一个“品位差劲”的
公司实习生有染,大F完全不能
接受,觉得受到了巨大侮辱,任
丈夫怎么解释
认错都不能释怀,打算带着
孩子回娘家来了。
为何说这关卡是相似的?人人都有
自己的铠甲和软肋,她们被击中的就都是
自己的“软肋”。
03
你的“软肋”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
世界上的时候,都是不
知道“我”是什么,对
自我是没有概念的。为什么婴儿总是哭?除了饿了困了这些生理
原因,还有一个
原因就是TA很
害怕,因为TA不
知道自己是谁,身边的人是谁,这个
世界是什么,是怎么回事,一切都是无法定义的。
而我们的养育者成为我们
人生的第一个定义者和第一面
镜子,透过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我们渐渐对
自己、对他人、对
世界形成了初步的
认识,渐渐对“我是谁”有了一个
答案。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其实是很有
心理学
水准的。一个人正是在3-7岁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基本的
自我意象和
自我定义,TA的
人生主题也就此确定下来。
我们看到,从某种程度上说,
孩子的确就像一张白纸,TA会不自觉地认同和内化养育者投射过来的
观念和
评价,这些说法会
慢慢进入TA的潜意识,成为无所不在却又悄无声息的“咒语”,就像
人生后台自动化运作的程序一样,
控制了TA的所思所恐以及所做所为。
舒适区的诱惑力有多大?
心理学家
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一群小动物,两个盒子,一个盒子是小动物们已经
熟悉的,但它们跑到这个盒子里会被电击,另一个盒子则是“新来的”,
陌生的。实验
开始,小动物们不得不
选择一个盒子进入,这时会发生什么?你猜?
是的,它们都跑进了那个
熟悉的盒子里,哪怕会被电击。
很多时候,我们人类并不比这些小动物高级多少,我们也是这样,就算被
伤害,就算瞎
凑合,也依然会
选择那个
熟悉的“盒子”,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那么多人“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就是因为混吃等死是他们的“
舒适区”。
在
舒适区内,你会觉得“你是你”,你还算“
强大”,一切都还搞得定,但一旦出了这个圈,你就会立刻感到极度不
习惯,
脆弱的那一面就暴露无遗了。
04
这如此
脆弱的一面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我们早年被养育者否定、压抑、限制、贬低和
控制的那一面。所以
心理学言必称的
成长,其实也就是指我们最终可以从这些否定、压抑、限制、贬低和
控制中
解脱出来,获得新的
自由。
比如F姐妹,她们都没有得到
父母真正的、全然的接纳和无
条件的
爱,所以她们的内在其实仍是空的,虚的,弱的。
如果从真假自体的角度看,她们与养育者的这种客体
关系配对分别形成了两种
结果:
姐姐身上
作为一个
孩子所原有的活泼、顽劣、疯狂的那一面被压制,
发展出了一个乖巧
优雅的假自体,外强中干;妹妹身上
优秀、超常的那一面被贬低,
发展出了一个“大众脸”的假自体,外弱内也弱。
第二,你
需要通过一些
专业的途径,觉察到你
内心的“咒语”有哪些,你
人生的
脚本是怎样的,它们又是如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运作的?只有对这些有足够深的
认识,你才可能
摆脱它们的
控制;
可能有人会想,
如果没有那次演出,没有那次
出轨,她们会
改变吗?她们的
人生会不会一直波澜不兴?很
遗憾,这恐怕只是一个“
美好”的幻想,
真实的情况是,无论谁,无论早晚,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感到无比地
脆弱、挫败和崩溃,因为
生活总会让你发现,原来的防御已经无法再应对现有的
生活了,那句
曾经被你奉为
真理的话原来是如此地有局限性,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你将有
机会修复一根“软肋”,
告别过去的
恐惧,找到新的
力量源泉,获得
成长,变得
强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