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我17岁,还
年轻的像颗青翠欲滴的小白菜。
高三,一串串
平淡而隽永的
日子,在赣西小县一个叫小碧岭的山脊上度过。
那是信息还相对闭塞的年代,一个
农村的
孩子,对于
大学的
认识有两个途径:一个是9月1号开学时贴出的金灿灿的升学榜,那些遥远而
光辉的
大学名像明晃晃的
阳光,不容分说地照亮每个学子
心中的
梦想小屋。另一个是
学校行政楼前的一个橱窗里会展示那些考上很牛气的
大学的
学生相片,那些
幸运的家伙都一例地踌躇满志的
样子,朝带着仰慕的眼神凝视他的学弟妹们仪式地
微笑。然后我们会断断续续的在
高三伊始的一些所谓“充气”会上,听到关于这些“牛人”的或真或假的
成长故事。大部分
学生那刻都
习惯的低眉顺眼着聆听台上人的唾沫横飞,跟着驰骋的想像在
心里泛起惊涛骇浪,也恍惚就觉得
自己和
理想的
大学“是很近的那种远”了。
因为家离县一中有10里地,每天天刚蒙蒙亮我就要
起床。第一件事是先要去附近的小河里挑
水,把家中两个大
水缸灌满。
勤劳的
母亲平日家事和农务一肩挑,这力所能及的小活是我必须的晨课。然后凑着渐见明朗的晨光,粗粗的扒点
母亲赶早备好的饭菜,收拾下昨晚零落的书本,一来二去,天也就豁亮了。同村的同学在屋外不远大声的招呼,我一边应和,一手拽起我那黄色的帆布书包,拔腿就赶往汇合地。
这是一天中最美的韶光,绚烂的朝霞崭露在清澈的云间,空气里氤氲着花草的芳香,可惜我们从来没有
时间慢慢欣赏。为了节约
时间,我们
选择了蜿蜒
蛇行的山路。先沿着一条叫“解放渠”的灌溉河,跋涉在还沾着露
水的小草丛中,20来分钟后转入一条长约3里地的半是田埂半是山径的小路。然后我们还要溯山而上,穿过一个县郊的乱坟堆,进入一中后叫“周家塘”的一个小村庄,一路长驱,
最后抵达
学校后面一个特地为附近村子
学生开设的逼仄的小门,我们稍稍一侧身,就已经置于
校园鼎沸的人声中了。
那个时候就别
指望有什么社团活动,一年到头,顶多就是拉到附近的电影院,放一些比如“烈火中永生”的“大片”给我们解解乏。叶子黄了又青,燕子飞去又来,教室后面的
倒计时牌每日一换,年级长隔三岔五的给我们打气,并且每每当众给
考试优秀的
学生发一个“讳莫如深”的红包(后来我
知道是前5名依次10-50元不等)。
班主任在窗外注视的
时间越来越多,一会就“###,出来一下”,那个倒霉的家伙就只好慢腾腾地挪到
办公室去
接受谈话的洗礼了。一遍遍的
单调无趣的铃声,一位位
苦口婆
心的
老师,一份份试卷堆里
低头抬头,一道道的题目蚕噬鲸吞,我们集体在
路上!
历史
老师告诉我们,通往
大学殿堂的钥匙只有一把,那就是吃
苦。他还说了一句类似后来新东方的
励志名言“当你摇摇欲坠的时候,要
相信别人已经轰然倒下了”。他这么比方:假如试卷上出现一个唐朝的皇宫图,你应该毫不迟疑地能
辨别哪儿是它的“卫生间”,
知识点
才能叫滚瓜烂熟了。这个
过程没有
任何的
捷径可走,你就得平
心静气的“茅草烧光,
石头过火”。
记得二模前一天,我还在
家里紧着慢着地“双抢”。我的分工是踩滚筒,这个活就是把割好的稻秆放到飞速运转的滚轮上,双手用力把住,轮番几次地碾,才可把稻谷尽数脱落。这个
过程中,脚要用力的把踏板压下去,要不滚轮就会哼哼唧唧地停下来。稻谷堆在身后不远,脚不能停,手得伸长了去取稻秆。烈日高照,热浪翻腾,
汗水泥
水混在身上,禾屑草灰涂抹满脸,我就一边
回忆历史课本上的章节内容,一边机械的手脚并用,往往一个上午下来,也能把一册300来页的中国近代史背个差不离了。
高三晚上都上课,有时候要延续到10点。这个时候是不敢抄小路
回家的,从村子往
县城的
路上,10点过后热闹非凡,叮铃铃的一溜的自行车,走路的也是人手一个电筒。语声四起,欢声一路,迷离的星空掩映着
青春的脸庞,路边的乡人会
善意的打开屋檐下的灯,灯光把
黑暗劈开,让夜行的
孩子们倍感
温暖。
高三后期,
时间噌噌的走的飞快,
学校开始要求我们临时性的在校住宿。特别
怀念晚自习后的教室,熄灯铃响过,全校齐刷刷的陷入一片
黑暗。只见
高三的教室先是红光闪闪的这里一爿,那里一片,很快就变成了烛光的
海洋。一只蜡烛一般能用一个小时,为了节约,同学们往往团团而坐,这样前后一米的范围就可以共享烛光。跳动的火焰衬着一张张
青春的脸庞,有稚气的
专注,也有深邃的向往。教室里只有窸窸窣窣翻动书页的
声音,大家都在暗暗
坚持,比赛每天谁用功的
时间多一些。倦了的时候,就在教室的栏杆外站一站。回头看教室内,烛光摇曳,朦胧而迷离,仿佛看到一个个
年轻的
梦想在生长,而
书籍和烛光就是托举这些
孩子的
翅膀。
后来,我上
大学、读研,遇到的
老师林林总总,但还是觉得高中的
老师们更可
爱、更可亲,更敬业。我的
班主任兼
语文老师上课生动活泼,常常逗得我们忍俊不禁,
自己却仰首向天花板的某处,皮肉不惊,这个功夫很是令我们敬仰。
政治老师可能是半路出家,经常会出些“A错了,B不对,c不能选,所以
答案是D”的笑料,但是以他的亲和赢得了不俗的人气。数学
老师嗜酒,经常是喝的面如桃花闯进教室为我们义务答疑,可往往是撑着讲台,道一句他的陈氏
名言“酒醉
英雄,饭胀脓包”,然后就轰然倒下,同学们早有
准备,一拥而上,抬手抬脚地把他送回宿舍。历史
老师是个慈祥的老爷子,讲题是“一山放出一山拦”,层层叠叠,如数家珍。还有唯一的女
老师,教英语,冷艳型的,她的必杀技就是“粉笔镖”,准头极好,指哪打哪,让我们又
爱又怕。就是这么一些
老师,始终在不远处向我们伸出
温暖的手,陪护我们的
青春,把一群
懵懂的
少年,引向遥远的
未来。
我常常想,假如
高三可以重来,我要摒弃所有的
浮躁、
迷茫,去为
青春打拼。不要在
路上流连,不太多的
关心春暖花开,不会再恋栈床的那一辗转的
温柔。我会像非洲大草原上的雄狮,迎着浅浅的晨曦一跃而起,不会再把小说藏在课本的下面,欺人更兼自欺,不会再对
老师的谆谆教诲听之藐藐……
岁月轮转,2010届的同学们正走在所有的
老师都曾走过的大
路上。
疲惫和
迷茫织成千千
心结,层层茧中的的困惑欲说还休,风在身边呼啸,却不
知道往哪个
方向在吹,但还是请
相信:一切都会过去,而那些
苦难会开出华丽的花儿,变成来日甘美的
回味。你在你的航程上,你还在我们的视线里,就以此作结吧,
祝福大家!
- 高三励志文章:1977,我参加高考
- 高三励志文章:经历高三,也是一种幸福
- 高三励志文章:就是倒下,也朝着未名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