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一个原住民小部落,一位美国的
文化心理学教授让身旁的5岁小
女孩指出北方。她立刻准确无误地指了出来。
后来,这位教授在
哈佛、普林斯顿、伦敦、
北京等多地
演讲时,也和听众们做过这个小测试。然而,台下那些杰出学者、高材生们先是想了一会儿,然后指什么
方向的都有,根本找不着北。
那个澳大利亚小部落的语言,没有“左”“右”,而是无论范围大小,一律用“东”“南”“西”“北”。比如,他们会说“站在玛丽南面的
男孩是我弟弟”,这显然与汉语或英
语文化的表达
习惯不同。
这个
故事说明,我们平时没有特别留
心过的语言,实际上可能会
影响我们的
思维。也就是说,你说什么话,很可能你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对这一点,本期
分享人李笑来也有类似
感悟。所以,他
总结了10个
简单句型,通过语言的作用,让我们变得
聪明。
我在讲作文课的时候经常说:“我们所使用的语言限制了我们的
思维。”
比如,在股票
市场上,经常有人因为在
思考的时候用词不当而损失大笔
财富——当
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价格下跌的时候,他们去描述缩
水的
市值时原本应该用的词是“账面损失”,而不是“损失”或者“实际损失”。
但是,有些人没有经过
思考训练,他们使用的词是“损失”或者“实际损失”,于是,一些
投资者
承受不了
心理
压力(其实是
自己吓唬
自己),把手中的股票卖了出去,“账面损失”就真的变成了“实际损失”。
反过来,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有些人因为误把“实际损失”当成“账面损失”,而错失了减少损失的
机会。
既然语言可能限制我们
思维,我们就有
办法让语言“限制着”我们往好的
方向上走。以下,是十个特别
简单的句型,却可以使我们变
聪明——是
真正的
聪明,而不仅仅是“显得
聪明”。
1.真的吗?
遇到
任何之前未知的概念、理论、现象、转述等等的时候,都可以问一下,问
别人也好问
自己也好,去问
互联网上最大的
大神Google也罢,反正要问,且不止一次地问:真的吗?这个步骤不可或缺。缺了它,就等于缺了
心眼。
2.不是一回事儿吧?
婚姻和
爱情不是一回事儿吧?
读书和上学不是一回事儿吧?历史和历史书不是一回事儿吧?这个句型只不过是用来甄别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差异,或巨大,或微妙,但
重要的概念之间总是有差异的,
如果是一回事儿,实在没必要有好几个名字。
当然,
生活也确实很奇怪,一模一样的东西,常常确实有两个名字,比
如果子与油条……
3.还有什么?
还有什么
需要考虑?还有什么没
考虑到?还有什么
理由?还有什么结论?还有什么事实?还有什么?多问几次,绝对不吃亏。不仅要多问几次,还要反复问,隔几天问,隔几年问。
4.不一定吧?
不确定性(Uncertainty)是这个
世界的
本质与
真相。这
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永在,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永存。
这个句型在处理因果逻辑的时候格外
重要。当有人断定A之所以发生是因为B的时候,不妨用这个句型
作为起点:“不一定”吧?然后就可以接着
思考了,还可能因为什么?——这是第三个句型和第四个句型的组合变体。
5.除非……
这是个用起来比看起来难多了的句型。
需要动用第三个句型,“还有什么?”;不仅如此,还要逐一排查,最终找到那个原本可能没有
考虑到,但最终是最
重要的一个因素……每次能够
正确使用这个句型,都意味着
大脑完成了一系列的高难动作。
6.没法比吧?
定义、分类、
比较、因果,是日常
生活中反复使用,反复组合使用的基本逻辑框架。
“X和Y没法比吧?”就是用来处理
比较的核
心:被
比较的双方应该属于同一范畴,
拥有相同的属性。
苹果和桔子,都是
水果(同一范畴),都可以吃(同一属性),所以,可以
比较哪个更好吃。
苹果和袜子,是没
办法放到一起的,也没
办法放到一起去
比较什么……
“嗯,看起来是这么回事儿……可实际上呢?”抑或,“嗯,那是肤浅的
理解,那么
本质上是怎么回事儿呢?”
这个句型太
重要了,反复使用这个句型甚至可以锤炼
自己的
价值观。
第二个句型(不是一回事儿吧?)之所以有用,就是人们倾向于过分
简单化,乃至于把原本有
重要差异的概念混淆起来使用(
偷懒或者说图省事儿),乃至于不知不觉落入
陷阱。
如果一切过于顺利,问
自己一句:“没那么
简单吧?”常常可能有
意外收获。
10.哪儿那么复杂啊?
有些事儿真的没那么复杂。把
简单的事儿复杂化,是很多人“刷存在感”的一种
重要方式罢,因为这样会显得很
聪明。
在没有深入研究之前,第九个句型更为适用;在深入研究之后,若是没有第十个句型的应用,很可能反过来说明那研究不够深入。
…
总结一下,这十个句型,
值得在
生活中反复运用,最终做到“不经意间也可以自如地使用”。脑力和体力一样,可以通过大量“
运动”获得更多
力量。
真的吗?
不是一回事儿吧?
还有什么?
不一定吧?
除非……
没法比吧?
哪儿那么复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