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提到对一夜情的看法:
作为疏导情欲的一种方式固然惬意,但早上分别时就令人不快,“醒来一看,一个
陌生女孩在身旁酣然大睡,房间里一股酒味,床灯、窗帘都是
情人旅馆特有的大红大绿俗不可耐的东西”,然后
女孩醒来,“窸窸窣窣到处摸内衣内裤,一边对着
镜子涂口红粘眼睫毛,一边
抱怨头疼、
化妆化不好……这些都令人产生
自我厌恶和幻灭之感。”所以,“和素不
相识的
女孩睡觉,睡再多也是徒劳无益,只落得
疲惫不堪,
自我生厌。”
——这些话是书里的男主渡边说的。
而同样是渡边,在与
关系亲密的女主直子“睡了”后,
体验到的却是“从未
感受过的亲密而
温馨的
心情”,在直子消失后,他觉得“
心里
失落了什么,又没有东西
填补,只剩下一个纯粹的空洞被弃置不理,身体轻得异乎寻常”。直至十八年后,仍然“死命抓住已经模糊的记忆残片”“只要有
时间,总会忆起她的面容”。
这就是肉欲之
爱和
精神之
爱的
差别吧。前者是快餐式的发泄,而后者会绵延于
心。前者
结束后只落得
疲惫和幻灭感,后者却留有历久弥新的余味。
2
好东西,总该是有余味的。
过去人们形容好
音乐,说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至高的赞誉,虽浮夸,却道出了
音乐的
魅力与魔力。相反,若是有什么
音乐,听时觉得婉转悠扬,但听过留不下
任何余味,甚至使人
厌倦,那就显然不够好。
品酒也是。
衡量葡萄酒好坏的一项
重要指标,便是余味。“余味悠长”是
任何一款好酒的必备特点,越是顶级
卓越的酒,余味便越细腻、圆润、悠长。关于这个“悠长”,西方人还制定了
明确标准,和我们对
音乐“三日不绝”这种
浪漫主义的夸大不同,
认真的西方人认为,一口
葡萄酒饮下之后,口腔中的
味道若10秒内消失,这酒就不怎么样,若能持续20到30秒,便该是一款不错的酒,要是余味能达到45秒甚至一分钟以上,那就
厉害了,一定是瓶精工细作的高
品质佳酿。
美食就更是。《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说,好的食物,是能让你
心灵得到
慰藉的食物,而非“
简单的口舌之欢”。仅仅
满足口舌之欲,是食物的最低
层次。
真正的美食,在饱了口福和肠胃之后,还应该让
内心得到某种
慰藉,让你在酒足饭饱之后,看着满桌杯盘
狼藉,不至于像一夜情
结束后的
早晨那样,产生厌恶和幻灭感。好的食物,必有余味,吃时
痛快淋漓,肚子饱了,还意犹未尽。
连制作美食的
过程也是如此。现在人们用煤气烧菜,总觉得没有柴火锅烧出来的香,一个
原因就是煤气关了,热量就停了,不像柴火和煤,火熄了,柴灰和煤灰还热着,这点慢悠悠的热度,恰能把食物蕴藏的美味烘出来。而微波炉就更差,一旦停转,连锅灶的热度都没有,所以出来的食物就更寡淡。
别小看
最后这点余温,事物的好坏往往就在这微妙的
差别上,好一点就好很多,差一点就差很远。
3
相恋时,
男孩在
甜蜜约会后送
女孩回家,恋恋不舍分开,
男孩走远了,
女孩还站在原地不走,
心被浓情包裹着,柔软地荡漾,那
爱情的余味,妙不可言。或者,就算
分手,两人也有一个恰当的收尾,没有疲倦、没有难堪、没有撕破脸,到若干年后,再想起对方,记忆里的画面还是
美好的,
心中的
感受也是愉悦的,这多
可贵。
4
“
人生和电影,都是以余味定
输赢。”这是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说的。确实如此。一部电影,若不能给人
感悟和
回味,观众纵使从头笑到尾或哭到尾,也只是
短暂的发泄,看过也便看过了,记不住,票房再高,也不能算赢。
人生更是如此。好的
人生未必多
风光、多
惊艳,也不是非要大风大浪或者顺风顺
水,但总是要活出点
自己的意思,要把独属
自己的
光芒绽放出来,从而经得起细致
长久的
品味,老了跟孙儿们讲讲,能让
孩子们发自
内心地赞一句:嘿!真棒!——就算不跟
别人讲,
自己咂摸咂摸,也觉得别有一番意趣。不至于坐在摇椅上晒着
太阳,回想起这六七十年,只觉得乏味。
可惜现在这样的好东西越来越少了。人们匆匆忙忙吃,匆匆忙忙
爱,浮光掠影,急不可耐,没
心思细品慢尝,这一口还没下肚,下一口已经迫不及待等在唇边,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粗莽之下,不但没
心思
创造值得品味的好东西,就算身边的好光景,也常常被
辜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