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
说话,先贤圣哲视之为立言,
儒家诸多
经典对此有过
精辟的论述。人民群众也很注意
说话,形成了诸如“讷言敏行”、“话到嘴边留三分”、“ 宁作蚂蚁腿,不学麻雀嘴”等许许多多的成语、
谚语和俗语,以劝导人
学会说话,
认真说话,好好
说话。的确,会
说话,大者可以善结
人缘,诸事顺利,于是便有了“会
说话能当银
钱花”之说。而语出不逊,不仅令人
厌烦,树敌伤友,还会引起误解争执,
毁掉多年
交情。会
说话,大者可以名垂千古,定国兴邦,历史上曾有苏秦游说诸侯挂六国相印,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
成就秦国一统大业,诸葛亮
说服孙权促成三国鼎立,而不会
说话可以兵败误国,关羽因东吴求亲口出狂言,招来丢失荆州、败走麦城之灾,因此“一言兴邦”、“一言亡国”就成了千古遗训。
遗憾的是,
现实中许多人并不注意
说话,也不能好好
说话。有些人有了
钱,说起话来肆意张狂,俨然一副“舍我其谁”的恶霸;有些人有了权,说起话来盛气凌人,活脱脱“土皇帝”的做派;有些人依仗老子的权势,张口“我爸是李刚”,闭口“我爸是丁局长”,简直就是横行乡里的衙内。一些市井之人“近墨者黑”,受其
影响也渐渐不会
说话,以致信口胡说,道听途说,搬弄是非,出口
伤人,背后议论他人等杂像乱生,加之一些推波助澜者将恶语与拳脚联合,使得一句话引发打架斗殴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句话惹出治安大案的
遗憾时有耳闻,不好好
说话导致众多
鸡毛蒜皮小事成为
影响社会安定的大事。然则更让人
遗憾的是,一些执法执纪人员包括有点小权的公务人员,尤其不好好说,似乎语言不粗暴,口气不强硬,显示不出
自己的权威。素不知他们从方方面面代表着党和政府,一次次耍威风的言语又点点滴滴酝酿出群众的不满
情绪,像一个个蝼蚁之穴危机着
社会主义国家大堤。本来,
说话是极小的事,极其
容易的事,但现在竟成了与
社会和谐稳定紧密相连的大
问题,竟成了
影响党群
关系的
政治问题。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讲,都迫切
要求每个
生活中的人尤其是
党员干部,为
自己为他人为
社会“好好
说话”。
“好好
说话”的基本
要求,是
避免祸从口出的“慎言”,就是把
说话当作
处世的
责任担当,用对
自己、对他人以及对
社会负责的
态度,
提高说话的
安全感。言及
说话的
安全感,可能会有人认为故弄玄虚,
说话怎么会有
安全不
安全呢?其实上文我们已经说得很
清楚了,现在
社会上诸多不
和谐,诸多口角斗殴,诸多公众场合的纠纷,都源于不好好
说话,都源于
说话的口气冲,都源于
说话不能“慎言”。大家可能还记得,有部叫《有话好好说》的电影,主题就是劝导人们
说话要
谨慎,尽管
社会错综复杂,人和事林林总总,但只要遇事
冷静,“有话好好说”便可
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纠纷和
冲突。
生活中有这么两种人,是不会“慎言”的典型:一种是口上无德,夹枪带棒,嗜好攻击他人;另一种是口无遮拦,尽图嘴上
痛快,常常误伤他人。如此的不“慎言”,不仅仅是令人
讨厌,而且都逃不脱“祸从口出”的厄运。
孔子说“言人之不善当
心后患何”,民间有“乌嘴骡卖个驴价
钱不值
钱在嘴上”的
谚语,都是对人们
说话“慎言”的告诫。不幸的是,现在一些
领导干部也不能“慎言”,往往颐指气使,信口开河,其
后果堪称难以想象。某地一位高官对群众随口说出“刁民”二字,致使群众多天堵
马路讨说法;某县一位接访的
领导一句“想到哪告到哪告”,引发多名群众旷日持久越级上访;某市
规划局一局长对记者“你是
准备替党
说话,还是
准备替老百姓
说话”的一声质问,人为地
制造了党和人民对立,致使全国哗然。
说话要“慎言”,既强调要
用心说话,用
脑子说话;更强调
说话要留有
余地,要对
自己说过的话
负责。当然,“慎言”,不是唯唯诺诺,低三下四,不是怕惹事,耍滑头,而是注意
说话的退进和礼让,重视
说话后的
责任担当。可以说,“慎言”表面看是语言之道,其实是
处世之道,更是为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