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西
公司是做视频会议软件的,规模不大,却也是各个职位齐全。那会儿我初入
社会,对这个行业知之甚少,
公司同事要么会敲代码,要么
懂得如何操作服务器,前台加工,后台维护,他们所
擅长的,恰恰是我所不懂的。
我
自己看软件说明,然后研究后台如何操作和使用,半路出家是一个很艰巨的
学习过程,没有人引导,
容易走偏。
其实当时的
同事都很不错,跟我说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问他们。
我最终还是不太好意思
主动求助,而导致这份
学习以及转岗不了了之。
我其实有些懊悔,为什么不肯去问一问
别人,这样当时也不至于守着助理的名号做了那么久,反而没学到一些真
本事。
如今想起,觉得当时
过度的不好意思,其实本身是一种“
羞耻感”在
作祟。
潜意识里,我对向人求助这件事感到
羞耻,这并不是一种
良性
情绪,这种
情绪,会让人想要跟他人
保持一定的
距离感,因为
距离太近,
自己的
缺点和
无知就会大面积的暴露,平时建立起的各种形象有可能随时崩塌,
虚荣心在被你求助的人的眼里得不到安置,他极有可能觉得原来你也不过如此。
有没有用?
大部分的这种建设会起到一个负面作用。
上学的时候,众优等生那么多,为什么有“不耻下问”这个词语呢?就是哪怕你是优等生,尖子生,你也有可能
遇见比你解方程式更多元的人,比你写作文更好的人,比你做实验更快的人,默守陈规不如多问一下,说不定能够
改变自己原有的一些方式,让
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
社交关系之所以千丝万缕,因为它是
社会发展的产物,特立独行在某些时候不是一个褒义的词语,在
工作中特立独行并不能带给你
优越感,前辈的教导
经验有可能让你做起事来事半功倍,他一席话,可能顶你多年书。
之前采访过一位作家,采访完毕闲谈。
在座的众位boss,都是比我高出不
知道多少倍的阶层,她们聊的投机,互相都加了
微信好友。
我因为觉得
自己位低权轻,
内心羞愧与惶恐,便坐在
角落里默不作声,我的功利
心不强,也深知
人脉资源都是boss的,我与作家之间的关联也不过是一篇采访稿而已。
没想到这位作家转过身与我攀谈,问及我的
微信号,
主动加了我,我一
时间有种受宠若惊的
感觉,被问及
喜欢哪类电影,坦言最
爱高智商烧脑以及
心理推理系列,他惊呼,有共通点哎。
于是两人就着穆赫兰道,万能钥匙,
致命ID聊了很久。
席间,主管向众人说起,我签约的新书大概过几个月也要上市了,众人皆祝贺我,我的boss也问我,你真的要出书了?我很不好意思的说,是的。
在这之前,只有我们
部门的几个
同事知道这件事,我不太跟人谈及我的写作,是因为在
真正的会写者面前,在我
真正见多识广的boss面前,我是不
自信的,我总以为我的段位即使再多
修炼几年,可能也达不到他们那种
境界,这种小打小闹,聊以自乐就好,还是不要自讨没趣。
但我发现,其实是我想多了。
就算与
真正的作家之间,只有一篇采访稿的接触,但与他之间的
沟通交流,亦会让
自己通透不少,而且,当我们交流的时候,我们之间是平等的。
不
自信,没
底气,
知识匮乏,都会造成这种
羞耻感的加剧,但是不要慌,求助,询问,咨询,本身也是一种对
知识的补充。
一是,对方的看法。
比如,被你求助的人是否会看轻你,是否会觉得你徒有虚表未见真知,是否真的会帮你?
前者,不要想太多,即使他觉得你没有他想象中那么
优秀原来你这么多不会的东西,也不如你能学到
真正的
本事来的有用和实际;后者,更不要想太多,
如果态度好能获得指导,那么请你放低
姿态,
如果金
钱能获得
帮助,那么请你对求助
付出对等的费用,要
收获就要有
付出,这是应该的。
但其实,没有谁是
完美的,你走近了就会发现,他人也一样不是万能的,你所具有的
缺点,
别人可能也有,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而那些你曾以为的
羞耻,不敢言表,难为情,碍于
面子的
态度,其实等你
成熟或者多年之后就会发现,当初实在没这个必要,这不能给你带来
任何实质性的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