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言
有次我招实习生,一个体校在读的女生来面试。她学的专业不是很对口,但简历末尾特意加了一段话:“我真的很喜欢你们的品牌,也为之付出了许多时间和努力去研究探索,请给我一个表达的机会。”因为言辞很恳切,所以我给了她一个表达的机会。
面试进行得很顺利,快结束的时候,我想验证下她简历里说过的话,于是故意提了几个超出实习生考核标准的问题让她回答。结果,她对我们公司的业务和品牌非常了解,侃侃而谈,对答如流。虽然有些地方张冠李戴了,但可以看出来真的费了不少心思去收集信息和做准备。
我很犹豫,因为她看上去很有潜力,可她又确实缺乏相关的经验。“你的资质不错,可你真的缺少经验。”
她说:“您给我一个机会,我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满足公司对一个实习生提出的最高标准。”
我说:“说实话我很缺人,所以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坐在座位第一天就能立刻上手干活的。”
她毫不犹豫地说:“我肯定可以。”
我笑了笑,她立刻说:“我真的可以。您看,我大二就考过了英语四级,可是高中我学的是俄文,英语完全是进了大学后自己狂补上来的。”
最后,我当然给了她这个实习的岗位,因为从头到尾她表现出来的那种恳切的心情,比其他任何客观条件都更能打动我。虽然在同一批候选人里,她各方面的素质只能算中等,但她用每一个细节来说服我,她比其他任何一个人都更需要得到这个机会,一旦给了她,她就会用全力抓住,并努力使自己与之相匹配。
事实上,她在接下来三个月的实习期里的表现,远远高出了我的预期——本来其他人都是在用平常心态做实习的工作,只有她给人的感觉是在“拼命做”。出实习证明的时候,她问我:“等我毕业了,再来申请你这里的正式岗位,会不会比别人更有优势?”我回答她:“当然会了!”而我心里想的实际上是:有了这份实习得到的经验和技能,等你毕业后,完全可以拿到更好的机会了!
还有一次,老同学让我帮她的一个师妹准备一个面试。之所以找到我,是因为师妹申请的岗位,恰巧就是我曾经做过的岗位。这位师妹专程跑来找我,我们实际演练了一次,又通了两次漫长的电话,反复推敲一些细节说辞和可能出现的状况。
我妈看到很奇怪地问:“你不是不爱管这些闲事吗?上次让你帮刘阿姨的女儿,你怎么两句话就把人打发走了。”
我说:“刘阿姨的女儿太懒了,简历上还有错别字就发过来了,然后指望着我帮她改好了递进去。”
我们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都不免有求于人,也不免被别人求助。而绝大部分人,其实也并不讨厌提供帮助,有时候我们拒绝,只是因为厌恶那种“自己不做任何努力、就希图只靠关系不劳而获”的人。
当你希望对方给你一个机会的时候,你往往要先向对方投递一个“你为什么要帮助我”的讯号。这个讯号,不是靠词语堆砌成的,它应该是你为之付出的时间、努力和既有成果的总合。机会的大门,不能空手叩响,你需要手里端着一些东西,在叩响大门时,给从门缝中窥视的守门人看。
最后,我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朋友非常想进一家游戏公司,他留学时申请的专业,就是比照着那家游戏公司的一个岗位去申请的。可在读硕士期间,他先后申请了那家公司三次都被拒绝了。但他真心很喜欢那家公司,所以一直在密切地跟踪公司的动态,关注整个行业的新闻,关注了某些部门负责人的社交账号;同时大量阅读,给自己填塞进各种可能用到的专业知识……
有次,一个同学告诉他,在另一个城市要举办一个行业大会,网站上标明了这家游戏公司的一位高管会作为主会场的嘉宾。他立刻就报名交钱去了,果然在会议间隙,和这位高管搭讪成功,并相谈甚欢。
然后,当他拿着自己的作品集和其他精心准备的材料,满怀希望却也有些冒失地问对方:“我可以去你们公司工作吗?”对方很吃惊,回答道:“不好意思,我是来参会的,如果你想申请任何职位,请走正常招聘流程。”
几周后,他突然接到了一个面试通知,是一家无名小公司发来的。他觉得公司名字有些眼熟,迅速查了一下,发现原先那家游戏公司的两位高管同时离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他犹豫了一下,毕竟这不是他最想要的机会,但又觉得聊胜于无,于是过去面试。公司虽然小,但面试并不轻松。等他过五关、斩六将,和当时有过一面之缘的老板谈过,真正拿到offer的时候,已经爱上了这家小型公司,并且觉得这可能才是更适合自己的机会。在这家小公司里,他遇到了后来的合伙人,并在一个项目上又遇到了未来的投资人。
几年后,他回国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这是他在当年想都不曾想到过的事情,可命运和机遇却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他推上了今天这个位置。回头看,如果不是进了那个小公司,他就会与今天的事业伙伴失之交臂;如果当年没有心心念念地努力争取那些机会,那么就认识不了带他入行的那位老板。
这个世界上仿佛有这样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如果你很想很想达成一个目标,足够渴望并做好一切准备的时候,老天会替你完成剩余的部分。尽管在此前,可能你已经觉得无路可进了,到头来,机会还是会来,虽然和你最初设想的样子可能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