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晴悦
刚毕业的时候,在老台军博附近租房子。那个时候房价还没疯涨,一个月租一个特别旧的80年代的红颜色外墙,层高六楼的那种老房子,一居室,4000元。
一居室的意思是,客厅是那种老房子的客厅,大概就2,3平米,放下一个冰箱以后,走路都要侧着身子。卧室里放着咱们爸妈那一辈结婚时候的老式大橱,还有一个咯吱咯吱响的床。
就没有了。
那时候我一个月赚7000元,去掉房租,每个月花3000元。
然后我觉得自己就变成了那种,被众人诟病的“年轻姑娘”,出门的时候打扮美美,穿得光鲜亮丽,化着精致的妆容,怎么看都是生活幸福,乐观向上的好姑娘。
回到家,一片狼藉,本来就老旧的房子,狭窄的空间,狭窄的衣柜,衣服堆得满床都是。老式的旧楼房,很阴暗,朝北的卧室更是看不到多少阳光。
住的地方越破烂,越糟糕,你就越不想去收拾它。任凭屋子越来越乱,越来越阴暗,任凭自己在这么逼仄的空间里,苟延残喘地生活着。
反正只要出门美美的就行了。
那时候,我以为的体面,就是出门必须把自己打扮好了,觉得这样就光鲜了,这样就是精致生活了。
还要标榜一下,你看,我多么爱自己,比那些出门都不知道收拾自己的姑娘强多了。
我们是不是被很多的文章,很多的博主灌输了这样的思想,我们要爱自己啊,爱自己就是出门要涂口红啊,洒香水啊,要和法国女人一样,去菜场都要画个妆啊。
看着自己美美得出现在众人面前,穿着小黑裙,拎着小手袋,那一刻,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全部体面了。
我们醉心于这样爱自己的方式,不惜把工资的大部分用来购置化妆品,护肤品,买一大堆的衣服包包鞋。
我们内心还有隐隐的优越感。我们已经和别人不同了,我们舍得投资自己,我们爱自己,我们体面地生活着。
就这样,过了好多年。
直到有一天,因为一位在贫民窟里生活的妇人的一句话,我才知道原先我们所理解的体面,是多么地肤浅,多么地表面,风吹一吹就散了。
在我们的想象中,贫民窟应该都是极其脏乱,破旧,到处都是衣衫褴褛的人。印度的贫民窟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平房,拉美的贫民窟很多都建在山上。
我们总是一提起就要皱眉头,就好像那里是极度的不堪和潦倒。肮脏杂乱之余,还弥漫着恶臭。
若泽一家有四个人,爸爸妈妈还有他和他的弟弟。四个人挤在贫民窟简易搭建起的两居室。当然,只是我把它称之为两居室,就是两个隔开的地方。
我165cm,走进去,还会下意识地低一下头。
房间里整整齐齐的,他们没有衣柜,衣服整整齐齐的叠放好,沿着床边,放了一排。弟弟的衣服堆在床的左边,哥哥的衣服堆在右边,空出中间狭小的空间,勉强够两个十几岁的男孩儿躺下。
地面扫的干干净净,甚至因为常年拖地拖得太卖力,粗糙的水泥地,都拖得锃亮。我望着这样的贫民窟发呆,脑中是我自己租的被我弄得一团糟的房子,我觉得我才住在贫民窟。
去马德里的一个教授家做客。
两层楼的小洋房,在那一片区域并不显得突出,甚至有些显得过于朴素。
进屋之后,教授热情地欢迎我们,招呼我们入座。家里的摆设异常简单,用旧了的沙发看上去就有很多年的历史。家里的大餐桌还是上个世纪的样式,但洗得有点褪色了的桌布一看就是熨烫过的,平整地铺在餐桌上。
教授收入颇高,绝对有能力布置得比现在富丽堂皇,或者优雅清新。而也正是这样朴素的家,还能看出这户人家的修养。这才是最最难得的体面。
教授邀请我们去他的书房。很多年前,他是西班牙一家报纸的记者,采访过很多的政要,还有一张和西班牙国王年轻时候的合影。一幅幅黑白的照片,挂在书房的白墙上,就是简单的相框,没有任何设计和布置,却能够诉说他大半生的经历。
书房很小,书堆得满地都是,但都整整齐齐得摞好,挨着墙边放着,走路不会绊倒。一张竹子做成的摇椅放在中间,铺了一小块地毯。这位年过七旬的教授,每日都在这间小屋子里读书看报,加上窗外的阳光洒进来,在我看来,这样的生活,就是十足的体面。
不为了给谁看,不为了拍照发朋友圈,不为了向任何人吹嘘,甚至不为了任何人的评价。
我们买衣服包包,鞋子手袋,并没有错。但是如果我们爱自己的方式,只是买衣服包包,鞋子手袋,那么我们离高品质的生活,离过得体面,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真正的体面,在乎于日常的年年岁岁里,在乎于我们一个人,也能够过得像一支队伍。
很久之前,还是上高中的时候,友人送给我一个本子,还有两个字。
慎独。我想也就是一样的意思。
真正的体面,在乎于那些别人看不到的世界里,你依然过得优雅从容。
我们常常羡慕上流社会的生活,羡慕富人区的日子。我想说,真正的体面,和金钱全然没有关系,一个住在贫民窟里的家庭也可以高昂着头,过得非常体面,而一个所谓的富人,也可以把名牌都穿戴在身上,装点在家里,却和体面两个字毫无关系。
我想,二十多岁的我们,也是应该要长大了。
那些衣服包包,鞋子手袋没有办法让我们到达内心的体面,而其实那才是我们真正想要去的地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