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想学哲学。”
“这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
“我就是喜欢画画。”
“画画有什么用,能卖钱吗?”
从小到大,从生到死,
我们都在和“有没有用”这个词打交道。
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
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没用的。
上补习班是有用的,过家家是没用的。
下围棋是有用的,玩积木是没用的。
如果不能“最直接地应用”,
如果“短期内无法出成果”,
如果没有“眼下能看见的利益”,
那我们就不要去碰这些“无用”的东西。
有用则宠之,无用则弃之。
实用主义,已深深长进我们骨髓里。
2
石木匠带徒弟们去齐国,
路过曲辕时看见一棵硕大的栎树,
其树阴就可以卧牛数千头。
徒弟们蜂拥过去观看,
但石木匠却头也不回地走了。
徒弟们气喘吁吁追上来说:
“师父,自从我拿斧头以来,
就没见过如此大树,你怎么看都不看一眼。”
石木匠说:“用这棵树做的船会沉,
做的家具会腐,做的棺材会烂……
毫无用处,看它干嘛。”
这晚,大栎树给石木匠投梦说:
“你说的那些有用的树,
都因为有用而被砍伐了。
而我之所以能存活万年,
恰恰正是因为我的无用。”
庄子想借此寓言说明一理——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他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3
名嘴蔡康永在博客里讲到台湾,
“我会弹巴赫了。”
“这有什么用?”
“我在想太阳为什么会燃烧。”
“这有什么用?”
“我会辨认熊的脚印了。”
“这有什么用?”
蔡康永万般庆幸:“我没被我爸问过这个问题。”
“漂不漂亮?”
“喜不喜欢?”
“好不好吃?”
蔡康永在博客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对很多人来讲‘没有用’,
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
4
小时候背那么多诗有什么用?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背唐诗?
但知友“mupeng”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春天,看到盛开的桃花,
就明白了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小舟在荷叶中穿过,
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凉风乍起,梧叶飘黄,
便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
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
行人匆匆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
外边洋洋洒洒地下起了雪。
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约会时,知道了什么是‘月上柳梢头’
愁了时,就想起‘伫倚危楼风细细’,
小时候背的那些诗词,
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
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
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词语来形容。”
梁文道先生说:“读一些无用的书,
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
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
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5
他的贵族气质来自哪里?
来自他做了几十年的无用之事。
我有一台电子钢琴,无论去哪都会带着……”
“进入中年后,我迷上了画画。”
“我也会做点手工。糖人、面人,木工、裁缝,这几项手工活我都还算拿手。”
“这些或许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的事儿,
远不如一场饭局来得更有用,
有用意味着一种奴役。
我们干一件事或从事某种活动时,
首先会问“这有什么用?”,
但很少去想“这有什么趣?”
如果说“有用”是物质需求的话,
6
17岁那年,
研究san serif和serif字体,
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无用”的举动,
却在十年后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要不是退了学,我决不会去选书法课,
有“京城第一玩家”之称的王世襄,
他放鸽、养蛐、架鹰、走狗、烹饪……
把每种市井小技都玩成了“世纪绝学”。
2003年,荷兰向他颁发了“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
理由是:“如果没有他,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被埋没很长一段时间。”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世间许多“大用”,
都是从那些看似无用的事体中衍生出来的,
“无用”之中常常隐藏着有用的潜质。
其实放弃了很多隐藏在其中的“大用”。
7
所以做些“无用”之事吧,
4、收藏一件不能保值的旧东西。
5、爱过一个不可能和你在一起的人。
7、设计一件永远不会穿上身的衣服。
8、写一部永远不会出版的小说。
14、研究一个无用的课题。
15、收藏一种已近失传的传统工艺。
16、发明一件申请不了专利的东西。
17、与朋友组一个社团。
18、将垃圾按垃圾桶标识去分类。
20、学一门无用的外语。
21、买一个花瓶,将花插在里面。
22、深夜听一下从未听过的古典乐。
23、帮电梯的人按下他们想去的楼层。
25、养一只无用的宠物。
26、每天阅读纸质书15分钟。
28、保留日记,直到生命终结。
29、学一道新菜,做给所爱的人。
30、和你的邻居打一声招呼。
32、需要见义勇为时,不挺身而出,也要拨打110。
33、偶然发呆。
35、什么都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