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可怕的是,永远在悔恨中度过一生。"我们从小就被告知很多道理,诸如:读书改变命运;选择比努力重要;行动是摆脱焦虑的法宝......
但人的心智没有达到一定境界或者没有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很难明白这些道理的真实意义。或者你以为你知道这个道理,但其实你并不知道。
人只有在成长的过程中,碰壁无数次之后,才能从生活中真正领悟这些道理背后的含义。
一、你偷过的懒,生活会向你讨回
很多年前,结束高考的我踏入了大学校园时,一直信奉着“没逃过课的大学,都不算是大学”这条真理,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
找了许多心仪的实习机会,也在网上投递了各种求职邮件,得到的回复无一例外:感谢投递。
反观我的室友们,个个手握几个offer,原来大家同样都是在逃课,别人都利用这时间默默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我认真地刷剧逛淘宝。
蔡康永曾说过: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你所偷过的懒,生活会以各种形式来向你讨回来。
它可能是你求职遭拒时收到的一封邮件;也可能是无数个因完成不了任务而加班的夜晚。
所以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的风景。
前段时间有一篇很火的文章《我上了985、211,才发觉自己一无所有》。
文章说的是从小到大都很优秀的作者考上了全国顶尖大学,但是入学后却发现,生活和预想的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落差感?
我们从小就在拒绝平庸,拒绝承认自己的普通,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觉得泯然众人是不好的。
与其说我们害怕成为普通人,倒不如说是害怕生活,害怕自己找不到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人生。
我有个发小,从小一路特长班,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高中的时候成功被保送到国外读书。
她曾在电话里跟我说:
我从小一直喜欢建筑,大学时放弃了本专业,去学了建筑,前半年还能坚持一段时间。
但是后期,我发现自己确实在建筑方面毫无天分可言。否定自己确实挺让人难以接受的。
事实情况确实如此,无论你青年期多优秀,只要你到了不同的圈子,你永远会看到那些比你更优秀,基础更好的人。
人只要身处竞争之中,这份落差感就不能幸免。
承认自己的平庸并不是件丢脸的事情,只有接受当下平庸的自己,对自己重新洗牌,才能开拓新的局面。
变化是生活中永恒不变的事情,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在你没注意到的地方发生着细微的变化。
没有人能够逃得过变化。
有的人身居要职因退下来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无法调节和转换,换上了抑郁症;
失去原本熟悉的人和事物,面对未知人总是很恐惧,没有了之前的安全感,人不再自信,无法掌控。
在职场上,你可能是一名员工或者职业经理人,回到家里你是另一个人的伴侣,也是孩子的父亲。
记者曾经问她,是如何做到在各个不同角色之间来回切换的?
工作的时候就心无旁骛充分融入工作,回到家庭的时候,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一个人如果愿意学习,愿意积极迎接生命中的变动,无论他身处什么样的人生阶段都能活得很精彩。
每个人都在生活的浪潮中被推着前进,每磕伤一次,就结一层茧,明白一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