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爱因斯坦说:
如果给我 1 个小时解答一道
决定我生死的
问题,我会花 55 分钟来弄
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
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 5 分钟足够回答这个
问题。
可
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做法完全相反,看到
问题都有压抑不住的
冲动马上跳进去。
刚做咨询不久的时候,
老板让我做个行业研究,以便一周后见客户用。我各种埋头找资料、
加班画PPT,拿出一份自认为非常
完美的行研报告。
2
我们的
工作,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
过程导向型,一种是
结果导向型。
3
我们所看到或者听到的
问题,其实只是表象
问题,而表象
问题跟
真正问题之间,还差了三条街,也就是三种偏差。
我们来看看,如何排除这三种偏差,以确定我们将要花的
时间和
精力是
值得的。
比如我上面说的关于行研的
问题,
如果现在让我重来的话,我会澄清这些信息:
③ 篇幅以及必需的分析维度;
2)隐藏偏差(常常出现在与他人产生
冲突的时候)——所以要挖掘。
Simon Fisher 提出过一个
冲突层模型,他说,我们所声称的
问题其实只是最表层的,背后存在隐藏的
原因,以及
内心真正的需求:
比如上面那个客户,他表现出来的是
挑剔我们的方案不
完善、研究不充分(表层需求),因为他不
希望在
团队面前
失去威信(利益
出发点),所以他
真正的需求是目前不要对他的
团队有大动作(
真正需求)。
基于此,我们才
最后提供了不修改方案下的另一种
解决方式,皆大
欢喜。
3)成因偏差(常常出现在
解决商业性
问题的时候)——所以要分析。
可是,当大家的诉求只有
钱的时候,
公司需要花非常高的溢价
才能弥补其它方面的缺失,而一旦这个溢价比例没有那么悬殊,大家都会觉得
自己亏了。所以,
本质问题不是
工资,而是其它体系。
好了,经过这三个步骤,你终于找出什么是
真正的
问题了。然而,是不是就可以
马上着手
解决这些
问题呢?
4
还记得上篇结构化
思维里提到的二维矩阵吗?我们再一起用一次,来
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的
问题。
处于四个不同区间的
问题,你的
解决方式应该是不同的,否则就是在做
无用功。另外,我给每一个区间取了个名字,便于
理解。
小插曲:这个区间通常是最
容易对付的
问题,通常不会困扰你。
困难游戏:这个区间的
问题,就好像一个
困难的游戏,通关几乎不可能,但这事儿没那么
重要。
然而,就像游戏一样,这个区间会诱惑你花费大量
时间和
精力,做很多
无用功。
结果,有人提出:
员工调查得匿名,不能发 Excel 给你,得弄个网站。然后又有人提出:我们老在外出差,网站也不方便打开,能否搞个移动网站,
手机可以登录。
因为,在面临一些极其复杂的
问题,超出人脑可处理的信息量的时候,
情绪脑更加
靠谱。
比如,很多人对
现状不满,想要转行,于是每天都在
思考:我该转什么行呢?
期望哪天灵光乍现,找到
自己毕生愿意为之
奋斗的
事业。但说实话,这种方式想下去,
一辈子也很难有
结果,因为这根本不是
思考,只是困扰。
5
当然,在你初入
职场的时候,你不可
避免地要做一些
解决度低或者
重要度低的
事情。就我的观察来看,比例甚至会有 80%。
比如刚进咨询的分析师,会做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可
最后用上的其实很少,因为以他们的
经验,很难判断其中哪些内容是对后续
项目有更多
帮助的。
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可以
理解,也是我们
成长中的常态。
6
给你提炼了一个检查清单
你可能会觉得:嗯,你说得都很有
道理,然而我还是不会。
实际上,找到
高价值问题并不难,你只
需要养成一个
习惯,在看到
问题之后,不要
马上
解决,而是拿出我提供的这个清单过一遍。当然,你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属于你
自己的
问题清单,会更有针对性:
对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
问题/
挑战?ta的
真正诉求是什么?这个诉求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
实现?我可以怎么
帮助ta
实现?(若不是跟人相关的
问题,此条可略过。)
这个
问题我思量多久了?有没有进展?继续如此,是否有可能找到
答案?(当你因为无法进展而
苦恼的时候,问这个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