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像得病了。
明明硬盘里塞满了干货技巧必背帖,
大脑里依然空空如也。
明明自拍修图老半天,
明明一天吃两顿夜里狂跑三圈,
前凸后翘还是渺茫又无期。
可气的是。身旁那些家伙,要么人美条顺气质佳,要么双商把人虐成渣。
焦灼、不甘、嫉恨、泄气……
只能刷微博聊八卦逛淘宝,心力交瘁暴食再昏睡。
这样的你,
可真焦虑。
1
最近有个热词总在刷屏——“空心病”。
孤独,情绪差,兴趣匮乏,感觉学习和生活没什么意义,无法建立深层亲密关系。
像身处于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不知自己该想什么,该做什么”。如此一来,只有日日浮沉,身心掏空。
受原生家庭影响,她从小忍受母亲的“绝对控制”。长大后,Nina成了一个追求极致的舞蹈家,“姿势精准无瑕,却一直没有灵魂、没有自我”。
后来她终于有了机会——在《天鹅湖》中一人分饰两角。为了实现理想中的”完美“,她既要保留白天鹅的矜持优雅,又要逼迫出本性的邪魅妖冶。
片尾,是正式演出。Nina随音乐起舞、摇曳、谢幕。伴着掌声如潮,她却摔落舞台,卧躺血泊。
从表面来看,Nina所患之心病——是一种能力焦虑。就像溺水之人。越乱扑腾,越易腿脚抽筋、下沉加速。
而事实上,能力焦虑的背后——往往是关于自我存在和自身意义的质疑。
这位腹黑女主正是如此。自始至终,她都背离着本心。鲜有几次觉醒,无不押宝一般,“尽数抛给了外界环境,以及母亲、老板、观众们的热切目光。”
对于缺乏生活掌控力、自我意义感的人而言:一旦努力无法消弭有关未来的不确定,那么些许敏感、比较、失衡、落差,便都会成为焦虑的「帮凶」。
得病的你我,概莫能外。
之所以“明知道”却“做不到“,之所以手头事毕却内心空茫,之所以害怕失败压力山大……
说白了,是没弄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源动力不足,眼前之物便如鸡肋。吃不进,亦吐不出。
《霸王别姬》中关师傅说的很妙,“人要自个儿成全自个儿。”倘若把一生妥善安放于他人设定好的蓝图,你所痴妄的,也不过是他人眼前的风景。
身心掏空的你——
2
-急功近利型焦虑-
早起刷手机,你发现《毕业月薪十万是种怎样的体验》《上了985,211,才发现一无所有》之类的伪干货、牛人帖,昨晚便霸屏了朋友圈。
耳闻舆论场,你知道网红都靠脸吃饭,10万+阅读不算多,资格证是秒过的,少年当老总没啥可奇怪。
日益浮躁的社会,蔓延的功利主义,迷蒙双眼的你我。似乎都在刻意屏蔽着:万能传播链上,所有个例均能包装成典型,所有光鲜都可放大和伪饰。
众声喧嚷,唯你语塞。出名趁早,就你晚成。真恨不得啊。三天刷完一门课,节食减掉一身肉,摇摇约来一男友。
想要速效成功的野心越强,你越发看不起当下不求上进、泯然庸人的自己。
小时候看蜡笔小新,我老说,他爸爸真没存在感啊。
就像生活中的“大多数”,三十二年的房贷、挨不完的暴揍、加不完的晚班……日子过得苦兮兮。
工作不顺,他就想想身边老婆儿子,想想今晚看场球赛。心情不爽,只要手边有杯冰啤酒,烦恼就咕咚咕咚灌下去。
现在回想,小新爸爸很厉害呀。那种“生命要浪费在美好事物上”的人生哲学,他玩儿得很溜。
如果仅因所谓的“优秀”、“成功”,逼着自己飚速前行不管不顾,抛却琐碎日子里所有静候和热爱——那压根不算上进,而是无谓之较劲。
小时候丢过的脸、走偏的路、考砸的分数;长大后没用的闲书、如梦的爱情、悔不当初的抉择……
才二十岁啊——
还怕什么来不及。
3
平日卯足一口气,紧绷一根弦,很少懈怠和歇息。
像我有个朋友,他每天早出晚归泡图书馆,拼命三郎般考研考证、看书做题。偶尔碰个面,他要不左手刷题右手扒菜,要不就掏本单词书叽哩哇啦。
大前天,他很突然的,说找我聊聊。
-“真气人。考前两个月我就冲刺了,每天熬到两三点,卷子做了几十张。居然又不及格?你说改卷的是不是有毒……”
-“我老觉得,身体不怎么听使唤。明明累得想休息,脑壳又往外蹦公式蹦大题。除了读书,其他好像没啥意思……“
刚开始,我挺同情,也挺佩服。听了好一会,我才反应过来,这哥们儿,分明是个「低品质勤奋者」。
考四六级是滚动式抄背单词,学数学要一手刷题一手答案,不睡觉可以赶超别人多赢几分,减少外出就能修身养性保实力。
这恰好解释他为啥“越努力,越焦虑”。说白了,就是空有「忙碌的姿态」,却没有「透彻的深思」。
你说勤能补拙没用?当然不。但也有前提啊。最起码,“勤”得用在真正棘手且更有价值的部分。
在伪用功者眼里,“收集信息”,无异于“获取新知”;“把书翻完”,意味着“我在进步”;至于“熬夜苦读”,会让自己“感动想哭”…
光上课不考试还好,可一旦假象戳破、高分梦碎,那真是欲哭无泪。
“这不可能啊,怎么才这点分?“”唉,我当时怎么没多熬几夜。”“原来这本书背两遍没用,起码三遍……”
有时候,不怕真穷,只怕伪忙。
不如缓缓。咱先深度思考。
完
身心掏空,也许定位没准;急功近利,也许心态跑偏;假性勤奋,也许方法有误。
适度了,它能当催化剂;
过度了,它就成定时炸弹。
你我的焦虑,
祝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