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所有逆袭都不是偶然
文/不雨亦潇潇
没有人天生就是出类拔萃。所有名留青史、令人称道的人物,无一不是在点点滴滴的
经历与
坎坷中
成长起来的。
在晚清时期,有这样一个人:
他出身乡野,连最
简单的文章都背诵不下来,用他
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可就是这样的“笨人”,最终却成了世人眼中的“完人”。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
但曾
家人在《
曾国藩家书》的熏陶下,
人才辈出,十代内出了200多位杰出
人才,包括收回伊犁、出使英、法、俄的著名外交家曾纪泽;担任清政府驻韩国和德国大使的曾广铨;
翻译家曾约农;中国
味道化学理论创始人曾广植……
正因如此,《
曾国藩家书》才备受后世人的喜
爱,即便在今天,我们再次品读《
曾国藩家书》时,你依然会发现,
人生真谛就在这字里行间。
可科举是很有难度的,尤其是对
曾国藩这样的“笨人”来说,要想考中无疑是难上加难。
“不是我不
努力,实在是我太笨啊!”就是他当时的写照。
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万籁俱寂,
曾国藩正在挑灯夜读。他对着一篇文章
重复朗读了很多遍,就是背不下来。
这时候,
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
希望等他睡着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
曾国藩去
睡觉。不仅不
睡觉,口中还翻来覆去地诵读同一篇文章。
终于,贼人受不了了,他跳出来大声说:“这种
水平还读什么书?”
话声刚落,只见贼人将那篇文章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
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一介小贼都背下来了,而我还不如贼!”
怎么办?
正如他
自己所言:“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2、和气待人,才不会成为孤岛
他
年轻时
脾气很差,一言不合就“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俨然一个“愤青”。
曾国藩曾上多道奏疏,全面深入地指出朝廷面临的种种危机、呼吁咸丰皇帝改革。
这让
曾国藩很不爽,于是他就做了其他官员
一辈子都不敢做的事,上了《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的三大
缺点。
结果是:“疏上,帝览奏大怒,摔诸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
好在有人替他说情,才得以幸免。
当时,许多人见到他就像躲瘟神一样躲着;在他背后,诋毁之声更是不绝于耳。
这下子,他有点
傻眼了,也逐渐
开始反省了:“龃龉之后,人反平易,我反悍然不近
人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
往后,
曾国藩就特别注意
自己的言行,不再去和
别人打嘴仗,而是变得谦逊起来,渐渐挽回了
自己的口碑。
“不惟平
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消减病患。”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
爆发,在家丁忧的
曾国藩迅速组建湘军前去平叛。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军队要想打胜仗,离不开日夜
磨练,这是一个沉淀
经验的
过程,是万万急不得的。
湘军组建没多久,
曾国藩便急忙带着军队
投入战斗。那时的他毫无作战
经验,手下士卒也多是临时聚集的新人,
结果可想而知,初次作战,一溃千里。
曾国藩深感无颜
面对,便想纵身跳入
水中,以死谢罪,所幸部下将他救了起来。
一连吃了几次败仗的
曾国藩,渐渐
明白,行军打仗不能轻浮急躁,沉下
心来研究对策才是上策。
针对太平军
擅长肉搏的作战
优势,
曾国藩指挥湘军占据有利地形,通过修筑堡垒、步步为营来蚕食太平军的领地。
就这样,
曾国藩逐渐扭转了战局,率领湘军攻破了天京。
事后
总结时,他曾告诫子弟:“凡遇事须安详和缓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故
从容安详,为处事第一法。”
人生中,所遇之事甚多,倘若急躁轻浮,则少不了忙中出错。
正是在这样的一点一滴中,
曾国藩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
成长为“晚清第一名臣”。梁启超更是赞他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性情急躁一点,就
努力克制一些,一遍遍告诫
自己:成大事者,戒骄戒躁。
从落榜到上岸,从激进到谦逊,从屡败到屡胜,所有
逆袭都并非
偶然。
与你共勉。